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和探讨无(异体血)输血技术在心脏瓣膜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为无输血医疗技术在心脏瓣膜手术中的推广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现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无输血技术组39例和常规手术组47例,无输血技术组患者在手术围手术期采取了无输血医疗方式,常规手术组患者采取异体输血。将调查中的相关数据输入到SPSS22.0统计学软件包予以处理,例如术后死亡率、二次手术率计数资料应用n(%)描述,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WBC)、血乳酸水平(Lac)和B型尿钠肽前体(pro-BNP)等计量资料应用(?χ士s)描述,经t和X2检验,当差异在P<0.05时,说明存在临床可比意义,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统计,观察两种输血方式对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机体恢复的影响。结果:无输血技术组患者采血前和术前的RBC、Hb、Hct水平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输血技术组患者术后24h、48h的RBC、Hb、Hct水平明与常规手术组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24h、48h的WBC水平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无输血技术组患者的WBC水平明显要低于常规手术组,且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输血技术组患者术后24h心包纵膈引流量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且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输血技术组患者术后48h的血乳酸水平Lac和pro-BNP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且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输血技术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I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且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输血技术组患者死亡率和二次手术率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发现,在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间应用无输血医疗技术不会造成患者术前贫血,并且不会影响手术过程,具有一定的安全性。2、通过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发现,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间应用无输血医疗技术,可以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缩短住院时间和ICU停留时间并可促进心功能恢复,对术后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