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尤其(是)”是汉语重要的虚词。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尤其(是)”定位为一类特殊的比较标记,并借鉴比较范畴、构式语法、原型范畴、词汇化与语法化等理论,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语料收集与数据统计相结合等方法,对其功能进行全面深入探讨。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学界关于“尤其(是)”在词性、语义语用、语法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已有研究在“尤其(是)”的语义基础、构式分布、历时形成动因等研究方面的不足。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二章作为特殊比较标记的“尤其(是)”。从比较对象的数量、比较结果的异同、比较标记的数量、比较标记的位置等角度,可将汉语的比较范畴分为平比、差比和极比。“尤其(是)”的基本语义是表示质同量异的极比,即比较客体和比较主体的性质一致,量上存在高低。不论单用还是与其他比较标记共现,“尤其(是)”的句法位置都以在比较主体前出现为常。语言类型学将比较标记分成两类:一是在比较基准前的基准标记,一类是在比较结果前的属性标记。汉语的“尤其(是)”是一种不同于这两类的特殊比较标记——比较主体前的主体标记。第三章“尤其(是)”句的构式语义分析。“尤其(是)”所在的句子可统括为一个认知构式,其典型的构式义为“集合中成员质同量异,且极端成员的量最大”。构式C由比较客体、“尤其(是)”、比较主体三部分构成。其构式根据典型度高低可分为三级:典型构式是显性复合构式;次典型构式是隐性复合构式;不典型构式是简单构式。第四章比较标记“尤其(是)”的历时发展。“尤其”的词汇化始于唐代,宋元明进一步发展,清代基本完成。其词汇化的条件是“其”的语义虚化导致的重新分析。“尤其”还同时发生了功能转变即语法化过程。清代的属性标记“尤其”,可与基准标记“比”共现,这一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消亡。至于“尤其”作为主体标记的用法,在清代就已初露端倪。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的研究价值,指出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