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心理障碍青少年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人格特征和心理症状特点,探讨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和人格特征等因素与心理障碍的关联性以及内化障碍和外化障碍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从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和心理咨询机构选取235名心理障碍青少年(病例组),其中内化障碍137人、外化障碍63人、精神分裂症35人,从中学和大学募集228名正常青少年(对照组)。由研究人员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家庭环境问卷、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大五人格问卷和百项心理症状问卷对入组被试进行调查。通过组间比较了解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人格特征和心理症状特点;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研究心理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内化障碍和外化障碍危险因素。结果:1.心理障碍组与对照组的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的年龄、性别比例、排行和住房条件无显著性差异(P>0.05),民族、教育程度、学业职业情况、既往躯体健康、既往心理健康、家庭类型、父母文化程度等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心理障碍组心理症状总分和10个维度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除了母亲期望-苛求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心理障碍组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心理障碍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娱乐性、道德观和组织性等家庭环境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矛盾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心理障碍组宜人性、严谨性和外向性等人格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P<0.001)。2.内化障碍组、外化障碍组和分裂症组比较结果显示:民族、排行、学业职业、既往躯体健康、家庭类型、父亲文化程度和住房条件等变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理症状总分和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强迫症状、躯体症状、注意问题、神经敏感、饮食睡眠和冲动控制等维度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父亲接纳-拒绝、母亲接纳-拒绝、父亲宽容-放纵、父亲理解-责备、母亲理解-责备、母亲期望-苛求等教养维度得分存在显著性组间差异(p<0.05);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娱乐性等家庭环境维度得分有显著性组间差异(p<0.05);外向性和神经质维度得分存在显著性组间差异(p<0.001);其它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和人格变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采用回归分析分别考查社会人口学资料、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和大五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社会人口学变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如心理症状总分受既往心理健康(β=0.344)、既往躯体健康(β=0.171)、教育态度(β=0.130)、父亲文化程度(β=0.087)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1),如心理症状总分受母亲温情-粗暴(β=-0.232)、母亲管教-控制(β=-0.214)、父亲理解-责备(β=-0.198)、母亲接纳-拒绝(β=0.163)的影响;家庭环境显著影响心理健康(p<0.01),如心理症状总分受矛盾性(β=0.320)、组织性(β=-0.150)、情感表达(β=-0.102)的影响;大五人格显著影响对心理健康(p<0.01),如心理症状总分受神经质(β=0.429)、宜人性(β=-0.202)、严谨性(β=-0.202)的影响;人口学资料、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和人格联合作用对心理健康具有更大的影响,其中心理症状总分受神经质(β=0.348)、既往心理健康(β=0.150)、宜人性(β=-0.153)、严谨性(β=-0.159)、父亲文化程度(β=0.115)、既往躯体健康(β=0.125)、母亲温情-粗暴(β=-0.119)等变量的影响,可解释症状总分50.6%的变异。路径分析显示: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和人格特征间存在交互作用,家庭环境和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具有直接影响,家庭教养方式主要通过人格特征或家庭环境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模型拟合指标(χ2/df=2.160,rmsea=0.052,gfi=0.88,agfi=0.84,pgfi=0.67,nfi=0.91,rfi=0.89,ifi=0.95,tli=0.94,cfi=0.95)基本达到模型适配标准。4.内化障碍和外化障碍组的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内化障碍整体模型适配度检验(χ2=113.948,P=0.000)和Hosmer-Lemeshow检验(χ2=3.748,P=0.808)表明回归模型非常理想;关联强度(Cox-Snell R2=0.268,Nagelkerke R2=0.365)显示自变量和依变量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关联;低成功性、父亲接纳和低外向性是内化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低矛盾性、父亲管教、高外向性和低神经质是内化障碍的保护因素(P<0.05);外化障碍整体模型适配度检验(χ2=25.545,P=0.000)和Hosmer-Lemeshow检验值(χ2=0.424,P=0.980)表明回归模型适配非常理想;关联强度分析(Cox-Snell R2=0.084,Nagelkerke R2=0.130)显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轻度关联;父亲宽容是外化障碍的保护因素(P<0.01);父亲苛求是外化障碍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1.心理障碍青少年的家庭环境表现为六低一高特征,感受到更多拒绝、苛求或放纵等负性教养方式,人格特征表现三低一高;2.与外化障碍相比,内化障碍青少年更多地表现出抑郁、焦虑、强迫、躯体化和神经敏感等症状及低外向性、高神经质和高开放性等人格特征,感受到高责备、高期望、低亲密度、低娱乐性和高矛盾性;3.人格特征、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存在交互作用,家庭教养方式主要通过人格和家庭环境间接影响心理健康,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既有直接影响,也通过人格间接影响心理健康,人格是影响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变量,三者联合作用的贡献率达到60.8%;4.低成功性、父亲接纳和低外向性是内化障碍的危险因素,低矛盾性、父亲管教、高外向性和低神经质是内化障碍的保护因素;父亲宽容是外化障碍的保护因素,父亲苛求是外化障碍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