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热多物理场耦合近表面裂纹成像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q5296328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表面裂纹被视为工业设备、设施的严重缺陷,疲劳和腐蚀裂纹是其中较为普遍的类型。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电力系统、机械制造、新能源、核工业等领域,该类缺陷已成为影响关键构件服役性能、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电磁成像无损检测技术作为无损检测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因其具有结果表示直观、非接触、无污染、高灵敏度等优势,已在金属材料近表面缺陷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目前已有技术的成像方式单一,通常面临空间分辨率低、检测效率低、精度低、操作复杂等问题,各检测方式优势无法得到较好的互补;其次,对动态扫描检测效应下的多物理场耦合机理研究匮乏,对各类多模态检测结果不能进行高效、准确的分析与评估;最后,对某些工业界探伤难题如金属材料内部腐蚀裂纹、复杂形貌钢轨近表面缺陷等其检测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开展复合、动态的主动激励式多物理场耦合成像检测技术研究来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度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挑战,本文基于涡流与电磁热成像两种检测技术,利用二者激励产生源相同的特性,通过传感结构设计使其在物理端进行耦合,并以理论、仿真、实验、数据后处理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多种试件中不同类型缺陷进行了成像检测与量化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概括如下:(1)针对已有电磁无损成像检测技术空间分辨率低、检测效率低等缺点,创新性地将涡流与电磁热成像两种检测技术在物理端进行耦合并应用于多种试件近表面动态扫描检测。研究了电磁热多物理场耦合检测技术相关理论,从基于Maxwell方程组的高频交变电磁场控制方程、电磁场耦合等效互感模型、电磁-热场耦合过程,到传热学基本原理以及红外辐射与热成像基本理论等方面,在物理上推导了耦合成像检测的完整理论过程。(2)针对检测平台需求,成功研制了一套集成化动态电磁热耦合成像无损检测系统,提出了电磁热多物理场耦合的激励-接收传感架构,建立了耦合检测模型,对传感结构周围或被测试件表面的电场、磁场、涡流场以及热场等多物理场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解释其检测机理。(3)通过理论研究和有限元仿真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系统动态扫描检测过程中多种因素如相对移动速度、不同被测材料属性、传感结构收发相对位置等对检测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传感结构、激励参数优化来提高检测灵敏度、热对比度以及信噪比等指标,以达到提高系统检测能力的目的。(4)通过对被测试件进行动态自动化扫描检测,将实验所得的电磁信息和热信息结果进行后处理及决策级融合,互补其各自的优点,以提高系统检测的准确性。最后通过对表面开口裂纹、亚表面晶间腐蚀裂纹、钢轨近表面闭合裂纹等多类人工、自然缺陷的检测,验证了所提出检测方法的检测能力与可靠性。即结合前端理论机理、传感结构、激励参数及后端异常检测、决策融合等处理方法,研究了多种试件缺陷的定性和量化评估,印证了本文多物理场耦合检测方法的优势与有效性。上述研究将有助于弥补电磁热成像技术在金属试件近表面裂纹动态检测领域的不足,在提高检测效率的同时增强其检测能力,为多类关键构件近表面缺陷高效检测奠定了基础,也为智能成像检测方法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工业物联网中嵌入了数百万工业设备,对于实时工业无线信息物理系统中的无线控制,无线通信安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传统基于密码的安全机制因为其基于计算的安全性能限制和高的复杂度,不能满足工控的无线安全的需求。工业实时控制需要低复杂度、轻重量的安全措施,以降低通信的处理时延,提高通信效率,实现超可靠、高安全和低延迟通信。物理层安全技术主要利用无线信道的物理特性(例如,衰落、噪声和干扰)来实现保密消息安全传输
为了满足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业务的大容量传输需求,现代光纤通信开始由非相干系统向相干系统演进,脉冲幅度调制(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PAM)和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等高阶调制格式信号已在光网络中实际应用。然而,高阶调制信号对光纤非线性或放大自发辐射噪声(amplified spontaneous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初级生产量增加,进而导致输入土壤的新鲜有机物量增加。输入土壤的新鲜有机物,一部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CO2和形成微生物量,另一部分通过物理保护转化为土壤有机质。新鲜有机物输入可能加速原土壤有机质分解,产生激发效应,同时还促进土壤氮释放。然而,土壤有机质激发效应的潜在微生物机制以及输入有机物的物理保护和土壤氮矿化的调控作用还不清楚。本研究选取土壤氮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很
光电振荡器(Optoelectronic Oscillator,OEO)是由光电混合链路构成的环形谐振腔,可以同时输出微波信号和光载微波信号,并且所产生的微波信号具有超低的相位噪声以及在宽频段范围内可调谐等特点,在雷达、无线通信、航空航天等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得益于光电混合链路超宽带和光子技术灵活可调谐的特性,OEO在宽带信号处理和高精度传感、测量等方面也极具应用潜力。本论文围绕可调谐
新兴权利的诉求体现出法律制度和社会实际需求的一种张力,对于这类诉求学界主要以呼吁立法的方式进行保护,同时以司法保护的方式也因其门槛低、成本低、反应快、效果好等优点逐渐受到学界的青睐。尽管学界对新兴权利研究颇多,但较少有将新兴权利基础理论与司法裁判相关理论结合研究的。在法院从立案审查制变为立案登记制后,接吻权、常回家看看权、数据权等主张不断地涌入法院,法官却常常面临无法可依的情况,因此将新兴权利理论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通过终端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和联系。现有终端架构存在通用化设计与低冗余优化矛盾突出的问题,导致其仅能采用嵌入式的设计方式,以微处理器这一可配置的器件为中心进行软硬件开发,来适配不同应用的功能需求。而微处理器具备完整的计算机结构(哈佛/冯诺依曼),使得终端在形式上成为了独立的计算机系统。虽然终端所需承担的任务较为简单,但作为独立的计算机系统,却需要付出远高
物联网概念的出现至今已有四十余年,“万物互联”的美好前景深得人心。时至今日,物联网在数个领域已具备较小规模的应用并产生盈利,但距离大规模的实际应用部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究其缘由,物联网节点能量匮乏是其中的根本原因。物联网节点常使用电池或微型能量采集器作为供电模块,其供电能力极其有限。受能量约束,节点往往需要通过牺牲性能来缓解能耗问题,如降低无线接入的吞吐量和覆盖范围,甚至牺牲通信可靠性。能量匮乏不
基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脑功能连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脑功能和脑疾病的网络机制研究,其方法学基础是针对MRI获得的脑血氧水平依赖信号(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signal,BOLD)进行关联性、同步性等分析,以刻画脑功能网络化和组织化。基于MRI的BOLD信号反映了局部脑区的微血管特征和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相对含量
人脑结构与其功能的相互配合使得我们可以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认知行为,而两者的异常则与诸多神经精神疾病息息相关。探索人脑结构与功能的紧密关系、探究与人脑疾病有关的结构功能失常,已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的基本问题。研究表明,人脑在进化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布局不是任意的,而是遵循特定的层级原则,称为“梯度组织”。在这种精巧的梯度组织模式下,每个脑区的微观结构、它与其它脑区间的连接模式、以及它在功能处理层级中的位置
近年来,随着新型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及海量通信节点的涌现,有限空域、频域内的无线设备数量急剧增加,造成频谱共生环境的恶化,导致用户间的邻道干扰越来越频繁。以军事通信为例,指挥车、舰船、飞机中大功率发射信号会对同平台接收信号造成干扰,导致接收机灵敏度下降,通信距离缩短;民用通信领域,移动通信基站发射信号会对邻频部署的Wi Fi网络和导航定位信号形成干扰,引发用频冲突。邻道干扰不仅增大了背景噪声电平,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