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中错觉的特点。与同类研究相比,本文旨在突出研讨文化因素对错觉影响的重要性,本研究选取居住在城市、山村和草原的汉族、回族和藏族的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二和高二的学生,运用马谋超的多级估量法测试了被试的错觉量。以下,我们打算将本研究的基本框架作简单介绍。 本文共由六部分组成。我们首先回顾了错觉的相关理论及其研究进展,然后提出了错觉的文化生态理论用以验证文化背景对错觉的影响。此外,我们还讨论了错觉的文化生态理论的实践意义。最后,我们得出了错觉受文化生态因素影响的重要结论。 本项研究发现文化背景中的民族、居住环境、年级、性别和认知方式都对错觉有重要影响。基于这些发现,我们可以做出下列结论: 1) 错觉是一种普遍的知觉现象,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在不同的错觉类型中,Muller-Lyer错觉最明显。 2) 错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民族和居住环境是影响错觉的两个重要的文化变量。 3) 错觉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年级越高的儿童各种错觉量越少,表现出年级间的差异。 4) 认知方式也因民族、居住环境和年级的不同而不同,藏族儿童多倾向于场依存性,而汉族和回族儿童多倾向于场独立性;居住在草原上的儿童多倾向于场依存性,生活在城市和山村的儿童多表现为场独立性;低年级儿童多为场依存性,高年级儿童多为场独立性。男女儿童则未表现出差异。 5) 认知方式对错觉有影响,场独立性者错觉量小,场依存性者错觉量大。 研究结果表明,居住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民族其错觉有适应环境的实践意义,但随着年龄的增加,错觉量的逐渐减少对于个体正确认识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育中要通过几何图形相关知识的教学,以消除错觉造成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