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中错觉的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lu198723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中错觉的特点。与同类研究相比,本文旨在突出研讨文化因素对错觉影响的重要性,本研究选取居住在城市、山村和草原的汉族、回族和藏族的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二和高二的学生,运用马谋超的多级估量法测试了被试的错觉量。以下,我们打算将本研究的基本框架作简单介绍。 本文共由六部分组成。我们首先回顾了错觉的相关理论及其研究进展,然后提出了错觉的文化生态理论用以验证文化背景对错觉的影响。此外,我们还讨论了错觉的文化生态理论的实践意义。最后,我们得出了错觉受文化生态因素影响的重要结论。 本项研究发现文化背景中的民族、居住环境、年级、性别和认知方式都对错觉有重要影响。基于这些发现,我们可以做出下列结论: 1) 错觉是一种普遍的知觉现象,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在不同的错觉类型中,Muller-Lyer错觉最明显。 2) 错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民族和居住环境是影响错觉的两个重要的文化变量。 3) 错觉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年级越高的儿童各种错觉量越少,表现出年级间的差异。 4) 认知方式也因民族、居住环境和年级的不同而不同,藏族儿童多倾向于场依存性,而汉族和回族儿童多倾向于场独立性;居住在草原上的儿童多倾向于场依存性,生活在城市和山村的儿童多表现为场独立性;低年级儿童多为场依存性,高年级儿童多为场独立性。男女儿童则未表现出差异。 5) 认知方式对错觉有影响,场独立性者错觉量小,场依存性者错觉量大。 研究结果表明,居住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民族其错觉有适应环境的实践意义,但随着年龄的增加,错觉量的逐渐减少对于个体正确认识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育中要通过几何图形相关知识的教学,以消除错觉造成的不良影响。
其他文献
<正>为了贯彻落实《温州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行动计划(2008-2011)》,进一步加强温州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捕捉整合课堂信息,使之成为课堂生成:一、善于捕捉问题,合理运用;二、捕捉争议,有效利用;三、捕捉言行,巧妙利用。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具有抗干扰性强、隐蔽性好、易于提高信号接收质量、抗多径干扰、增加信道容量等众多优点,在蜂窝电话、无线数据通信、卫星通信以及军事战术通信等领域
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20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在常规西医降糖配合下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对照组100例在
三乐章交响诗《戏韵》是权吉浩教授创作的又一部具有京剧风格的音乐作品(1),也是将传统戏曲风格与西洋管弦乐体裁相结合去探索、实践的又一成功尝试。文章对作品中的"戏曲"动
有别于传统的媒体广告模式,微电影以其特有的形态创新了现代媒体广告的盈利模式,成为当前比较流行的广告体裁和广告制作方式,它不仅符合自媒体载体下的信息传播方向,也为广告
<正>协鑫集团旗下的协鑫智慧能源,包括光伏、天然气、风能、生物质等清洁能源和创新性能源服务。创新性能源业务,即结合电改开展的售电、微网能源服务、多能互补等。随着电改
针对宰后猪胴体在冷却过程中因前期体温高、蒸发快而致24 h干耗高,传统的喷淋降耗工艺作业时间长,及现有研究关于喷淋冷却对猪胴体色泽影响探讨不足等问题,该文通过采用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