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以其丰富的语言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作为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优秀代表,《红楼梦》的章回题目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章回题目通常被誉为章回小说之精华,它生动灵活地概括出本章的主要内容和故事的主题脉络,使读者过目难忘。《红楼梦》自从问世以来受到国内外读者以及专家的青睐,多次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其中广为流传的两个英文译本分别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霍克斯、闵福德翁婿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个版本对章回题目的翻译也独具特色、各有千秋,值得细细品读。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章回题目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主要从人名和地名、委婉语、感情色彩词、典故以及词的重复五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章回题目进行深入分析,以探究目的论如何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所选择的策略如何影响翻译效果。通过对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作者发现对于这一经典巨著的翻译,杨译本以传递中华文化、促进东西方交流为目的,因此在翻译中侧重选择的是以源语文本为中心,注重语际连贯的文献式翻译策略。而霍译本考虑到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更多地采取以译语文本为中心,注重语内连贯的工具式翻译策略。尽管侧重点各不相同,但两译本所达到的功能与其预期的翻译目的是一致的。总之,杨译本更加忠实于原文,其语言简洁质朴,能让读者全面细致地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霍译本则更多地考虑西方读者的感受,其语言详实生动,使得译文极具趣味性且易于接受。正如学者周珏良所评价的“风格迥异,然各得其所”。因此作者得出结论:译文是否成功,策略选择是否得当,关键看其是否达到了译者的目的。杨宪益和霍克斯这两个译本,从不同的视角来看,成功地达到了各自的功能且实现了预期的目的,因此都是成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