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因其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常常容易受制于国家或地方政府财政的限制,单纯依靠传统上的政府直接投资远远不能满足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我国政府逐渐从直接投资基础设施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取而代之的是进行投融资改革,使投资渠道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市场化。以往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采取的外商直接投资、国际金融机构与外国政府贷款和发行债券等方式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同时国家的债务不断增加,利率、汇率风险增大。因此,人们不断在寻找减轻财政和债务负担的新型融资方式,而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运营–移交)融资方式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特点,逐步成为各国吸引民间资金发展基础设施的重要方式之一。成都市自来水六厂B厂BOT项目(以下简称“成都水厂BOT项目”)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于1997年作为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的BOT试点项目,引进国外投资1.065亿美金,全部通过项目融资方式筹措,其中总投资的30%为股东投资,两个发起人向项目公司出资作为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具体金额为法国威望迪(已于2003年更名为威立雅,以下对更名前后的“威望迪”均称为“威立雅”)集团占60%,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占40%;总投资的70%来自亚洲开发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的融资。成都水厂BOT项目于1999年8月动工,2002年2月成功地向城市管网供水,平均每天供水40万吨,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正式采用BOT方式建设的城市供水基础设施项目获得成功,该厂将在2017年8月向成都市人民政府移交。本文以成都市自来水六厂B厂BOT项目为蓝本,阐述了BOT融资方式的相关理论、形式、产生和发展、基本结构、运作程序与风险规避,分析了BOT融资方式的特点,并对BOT在国内外的实践进行了介绍。BOT方式的核心是融资。本文以此为主线,详细分析了成都水厂BOT项目融资的具体操作,从政府、发起人及银行等多角度对该项目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方式进行了阐述,论述了成都市自来水六厂B厂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选择BOT融资方式的必然性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效应,通过对成都水厂BOT项目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