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民族国家的建立以及全球贸易的兴起,出现了在个体、国家和全球三个层面上的文化认同。但是在三者的关系中,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曾占据主导地位。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仅人类越来越需要进行全球协作,而且全球化也深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全球和个体文化认同都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三个层面文化认同的关系需要进行调整。而奥运会开幕式作为“地球村”中每四年一次的文化盛典,它集中反映了文化认同的演变过程。20世纪初,奥运会通过强调个体的文化认同,进而提倡国族文化认同的包容,并最终实现全球文化认同。虽然国际奥委会围绕着这三个层面的文化认同设计了奥运会开幕式,然而在奥运会的视觉传播中,由于受到不同权力结构和传播偏向的影响,这三个层面的文化认同出现了失衡关系。因此,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对比分析法,选取了依次成为奥运会开幕式主要传播载体的电影文本、电视直播文本和网络视频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在民族国家兴起、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传播奥运会开幕式时,不同的权力主体借助于不同的视听媒介,究竟放大了哪一个层面的文化认同,并造成了何种文化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从20世纪初至二战前,随着民族国家的相继建立,当国家权力借助电影媒介进行视觉传播时,放大了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国家认同”,导致了以政治立场划分人群的不平等;在二战后至20世纪末,随着全球商业资本的出现,全球性的商业力量借助电视媒介进行视觉传播时,将全球层面上的文化认同建立在单一的商业利益上,导致以商业利益划分人群的不平等:而进入到21世纪后,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当个体力量借助网络媒介进行视觉传播时,如果个体不能够超越地方局限,意识到奥运会开幕式的全球公共价值,那么将会以个体文化偏好重新划分人群,带来新的文化冲突。因此,在未来对奥运会开幕式的视觉传播中,需要在文化认同上注重个体、国家和全球三个层面之间的平衡关系,让不同的权力主体围绕着奥林匹克的价值体系达成共识。此外,在中国体育改革越来越注重全球合作以及激发个体体育参与热情的发展趋势下,对中国体育文化的传播也需要突破以往过于强调国家认同的局限,注重三个层面文化认同的均衡发展,以便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