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代议民主制背景下,政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政党必须植根于社会,拥有广泛和牢固的社会基础,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掌握国家权力,进而才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经济社会变革。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政党也在不断寻求变革。从政党类型学意义上来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政党也在不断演变以适应新的政治社会状况,在此背景下,政党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也要转型。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经过一系列调整与改革,英国工党顺利完成了从群众型政党到全方位政党的转型。在1997年大选中,工党以绝对优势获胜,终结了保守党连续十八年执政的历史,工党在接下来的几次大选中也连续获胜。毫无疑问,完成从群众型政党到全方位型政党的转型是工党能够重新执政的关键因素。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这一轮的转型,工党很可能仍是在野党而无法成为执政党。成为全方位政党的工党自此之后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了。事实上,只要社会生产力在不断发展,政治社会状况也就会不断变化。毋庸置疑,工党必须对英国政治社会环境的变化做出恰当反应,顺势进行调整与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此情况下,工党继完成从群众型政党到全方位型政党这一转型之后,再次面临转型。工党的转型进程并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而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并且深受英国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工党转型的动因源自于英国社会的新状况。面对英国后工业化社会选民的政治冷漠、民主新中介机构的兴起、新闻媒体的高度发达、思想库的繁荣发展以及财政危机,工党又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在此情况下,新一轮的调整与变革接踵而至,引发了一系列后果。从政党竞争层面来看,工党与英国其它政党的竞选纲领日益趋同;从竞选层面来看,工党的竞选操作呈现高度专业化趋势;从政党财源上来看,工党日益依赖国家提供的资助,而这也就意味着工党迎来了新一轮的转型:由全方位政党转变为卡特尔政党。冷静理性地分析英国工党转型的动因、路径和进程,对于了解英国政党政治最新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掌握西方国家政党发展动态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