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基础,而现实生活是课程资源的主要来源。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构建现实世界与理论世界之间的桥梁。《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四大模块之一,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参与能力为教学目标。为了提高《文化生活》教学的实效性、构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文章研究将巴蜀文化与具体教学相结合,探究其中相关理论与具体策略。本文的第一部分为《文化生活》课程中巴蜀文化资源详论。主要阐述《文化生活》课程中巴蜀文化资源呢的含义和徳智并存性、多样性、具体性和间接性的特点,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开放包容的和谐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等。第二部分探讨巴蜀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活》课程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必要性体现在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与热爱家乡情感意识的培养、教师的专业发展、《文化生活》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以及巴蜀文化传承与发展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其可行性体现在丰富的教学内容提供了结合空间、多样的课程组织形式提供了结合途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供了结合的理论基础,以及“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提供了结合的政策保障等方面。第三部分为巴蜀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学生对巴蜀文化认知情况以及教师对《文化生活》中巴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并对其中存在的开发利用价值有待挖掘、教师观念有待转变、学校作用有待加强等问题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重点阐述《文化生活》课程中巴蜀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目的、整合、具体、与实践等原则,探讨教材、人力、信息以及活动等资源的开发策略,以及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实现两者相结合的利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