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关中沿渭植造保安林研究(1928-1937)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zhiqia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环境史学的兴起,是学界应对现实环境问题的真实写照。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环境史研究的必然取向。以森林为主体的林业,正是人类与环境交叉点上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战争和灾荒交织的背景下,关中沿渭造林深受陕西省各界重视。论文拟以沿渭造林的背景、制度建设、宣传动员、植树护树及绩效评价为主线,以陕西省档案馆藏林务局档案和《陕西林讯》、《西京日报》、《西北文化日报》等报刊资料为依托,揭示沿渭造林的复杂面相。沿渭自然环境适宜造林,荒滩状况需要造林。民国时期林学知识的传播,加深了各界对森林和林业的认识。在国民政府和陕西省各界倡导和支持下,沿渭造林得以开展和实施。陕西省政府结合沿渭实情,制定政策法规,设立林业机构,分配林务人员,划拨造林经费,为沿渭造林奠定了制度基础。为提高民众参与沿渭造林的积极性,陕西省政府通过利用特殊节日、设立林业组织、劝导和激励等方式积极开展造林宣传。但受民众智识水平等的影响,宣传工作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沿渭滩地业权混乱,陕西省政府为此对滩地进行了整理。在滩地收回的过程中因阻力较大,成效并不显著。经整理的滩地,通过承租和征工及利用兵工等方式,结合时宜和农闲加以造林。沿渭造林过程中,陕西各界在树木保护上也做出诸多努力。沿渭造林的不同时段,造林成绩呈现不同的状况。沿渭造林成效受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大背景、陕西独特的社会情形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将其置于民国陕西战争和灾害的大背景下,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其成效。沿渭造林事业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气候、灾害、政局和制度等因素综合影响下,沿渭造林的成效较为有限。总之,在沿渭造林过程中,从林业制度的建设,到宣传动员、再到实施保护,无不体现着关中沿渭造林的复杂面相。在这种复杂情形下,有限成效的取得既是国民政府有限政策优惠的体现,也是民国时期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所致。同时,沿渭造林的过程体现着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的“先后让渡”。在沿渭造林事业中,相比自上而下的施政计划和指导,自下而上的吸收和接受才更决定事业的成败。
其他文献
进入新千年以来,全球化引发的金融危机、恐怖主义、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等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此起彼伏,引起了全球治理话题的再度兴起。全球治理的议题实质上就是选取合适有效的全球公共物品,并为此承担相应的供给成本。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治理在各个领域的“失灵”问题更加突出,全球治理依赖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给,对“西方中心论”国际体系的不满和对全球治理变革的要求,都在呼吁一个有足够实力、更值得信赖的国
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不断深化,各类新型的教学法层出不穷。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针对语言教学“学用分离”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能够从根本上优化语言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学习者的产出效果。经国内外研究者们多年的探索,现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本文尝试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学展开实证研究,通过对比实验探究该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具身认知是当今心理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主张将身体作为认知主体参与到人的认知活动过程中,转变了以往仅依赖于大脑与思维的离身认知方式。具身认知认为认知是心智、身体及其与所处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聚焦于身体感受、体验及其与环境的交互,其对于教育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传统的地理教学活动由于长期受到“离身”教学观念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身体“缺位”现象,身体的认知功能被忽视。本研究以具身认知作为理论支撑
范围副词是副词中较封闭的一个分支小类,内部各成员既有共性又特点突出,用法灵活复杂且易混淆,汉语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偏误,所以近年来成为汉语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为选词依据,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汉语学习者范围副词的用例进行搜集、整理、分类、分析。最后,通过对语料的解析探索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本文将所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绪论部分
在现行的对外汉语教材中,教材编写者会根据教材主要受众选择教材所使用的媒介语。在中国国内,汉语教材编写者大多会选择英语作为教材媒介语来译释汉语生词。这是考虑到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之广及使用人数之多。贴切、恰当的生词英文注释可以有效地辅助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生词。本篇论文以总结和研究以往对外汉语中级教材生词注释方面的研究为基础和指导,并从生词注释准确度、教师词汇教学角度和学生习得及偏误分析角度对《发
20世纪60、70年代是塞浦路斯问题尤为凸显的时期,也是自二战后停滞的土苏关系获得缓和与极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塞浦路斯问题以三次危机的爆发为主要表现形式。第一次危机即1964年塞浦路斯危机作为促使土耳其外交政策转变的催化剂,为土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利益契合点,以此为契机,土耳其终于开始了自二战以来实行的单一亲美(亲西方)外交政策向多边外交政策的转变,而苏联也借此完成了自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谋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国共政治力量对比开始发生改变。国共两党组织与动员成效是导致这一转变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抗战动员研究对于洞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向具有启示意义。本文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所设的基层动员机构——动员委员会为研究对象,梳理四川省动员委员会的成立、组织结构及活动开展,并以此管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基层动员。四川省动员委员会的成立,既与国民政府构建战
对于俄罗斯学生来说,在汉语学习中,声调是最难掌握的部分之一,这主要是因为俄语没有声调。由于俄罗斯留学生在最开始学习的时候不了解汉语语音和声调的特点,有的时候他们无法准确地掌握汉语声调的运用规则,所以一旦他们达到高级水平,词汇数量、语法、听力都没有特别明显的大问题,但是在发音尤其是在声调方面还是存在很多偏误。而且因为高级水平的俄罗斯学生学习时间长,其不良习惯随着时间的增长并未得到及时的纠正,所以很难
随着中国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波贸易往来逐渐密切,因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波兰人开始学习汉语。但相较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设的孔子学院数量和历史来说,波兰汉语教学的发展尚未形成较大规模,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在课程大纲方面,波兰孔子学院的大纲都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制定,迄今为止波兰官方尚未制定统一的汉语教学课程大纲,且没有统一的课程体系。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教学效果、教学侧重
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迅速爆发,突如其来的瘟疫使全国上下人心惶惶,作为“逆行者”之一的公安民警纷纷放弃休假,顶着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风险,全警出动,连续奋战,全力协助政府开展联防联控管理工作。我国公安民警所承担的社会治安管理任务和社会责任较为繁琐,所处的执法环境较为复杂,警力不足的现象也较为突出。同时,在内外部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和作用下,公安民警心理压力指数在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