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最重要的再灌注治疗方法。随着新型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的使用和患者病情复杂性增加(高龄及罹患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比例增高),STEMI患者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增高。出血事件将影响患者的近期及远期预后。如何规避STEMI患者的出血事件、把握出血事件和缺血事件的平衡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至2015年于上海瑞金医院心内科诊断为STEMI患者29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的检查,入院后均行急诊冠脉动脉造影术。按照TIMI出血分级标准定义相关出血事件。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否使用替罗非班由介入医师决定。若出现出血事件,根据临床表现及临床医生经验停用或减少相关药物剂量。比较两组患者各项特征的差异。研究结果:瑞金医院单中心的STEMI患者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为7.85%,出血组患者23人,非出血组患者270人。出血组患者年龄较大(69±12比63±13岁,P<0.05);75岁以上患者比例较高(39.13%比20.74%,P<0.05);出血组患者体重较轻(62.4±12.9比71.4±14.0kg,P<0.01);BMI低(21.74±3.33比24.50±3.73kg/m~2,P<0.01)。出血组患者心功能较差(NT-proBNP 5000±7389比1930±3581pg/ml,P<0.01;LVEF 56±8比59±7%,P<0.05),肾小球滤过率较低(GFR 67±29比89±24ml/min/1.73m2,P<0.01);出血组患者采用经股动脉途径的比例较高(23.09%比1.85%,P<0.01),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的使用率较高(17.39%比0.74%,P<0.01)。出血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高(26.09%比1.85%,P<0.01),其中4人死亡(17.39%),1人再发心梗并接受再次PCI治疗(4.35%),4人需要输血(17.39%);非出血组患者共有5人死亡(1.85%),无再发心梗事件。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BMI值、肾小球滤过率、左室射血分数、经股动脉途径是影响STEMI患者PCI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发生出血事件的STEMI患者年龄偏大,体重偏轻,入院时心功能较差,肾小球滤过率低,使用股动脉途径及IABP的比例较高。低体重、左室射血分数、肾小球滤过率、经股动脉途径的PCI术是STEMI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冠心病患病人群预期寿命的延长,病情的复杂性增加,新型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在国内使用率的增高,出血事件已成为不可忽略的临床问题。识别高出血风险人群,采取规避出血的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近期及远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