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错(牙合)畸形是由颅颌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形成。颈部作为头部的直接支持结构,对头部的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儿童较常见的一种颈部先天性畸形,其发病率约为0.3-1.9%[48],是一侧胸锁乳突肌缩短或发生纤维性挛缩所致,使得头部运动受限、偏向受累侧。它包含了颈部的大多数异常,如肌肉,头部姿势等,因此研究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颅面形态结构对称性,可以较好的评估颅面结构与颈部结构间相关关系,探讨颈部结构、功能改变对颅面部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比较揭示差异,从而为颅面部生长发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目前国内、外对斜颈患者颅面结构特征研究的学者多为整形外科医生,多以各种治疗方法与治疗时机的前后对比为主要研究目的,颅面结构的对称性仅仅作为衡量指标,因此均较粗略。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标记点与基准线之间的距离、角度进行较详尽的测量分析,评估斜颈患者的颅面部对称性,以寻求颅面结构与颈部结构间相关关系,进一步探索颈部结构、功能改变对颅面部生长发育中的影响。样本与方法:样本选取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就诊的6~12岁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20人,其中男性14人,女性6人。患者于自然体位下拍摄头颅后前位定位X片。第一部分:下颌骨对称性分析:在获得的头颅后前位定位X线片上,对下颌骨左右两侧各测量指标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颏部向受累侧偏斜,偏斜侧下颌骨体部长度较对侧减小,而下颌升支长度、髁突宽度、髁突高度与对侧无显著性差异。而下颌骨各解剖标志点位置对称性分析结果表明: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下颌骨双侧解剖标志点位置差异较大,表现为相对面下部垂直基准线(ANS-Me)及水平基准线(HRL),对侧各解剖点位置向患侧旋转,从而加剧了偏斜侧垂直高度较对侧减小的程度。第二部分:对后前位定位X线片上,面中部左右两侧各测量指标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面中部中线偏向受累侧,受累侧上颌骨垂直高度较对侧小;乳突发育明显优于对侧;而上颌骨水平宽度,双侧无显著性差异。位置对称性分析结果表明:受累侧髁突、颧弓较对侧偏外,而颧弓相对于颞部塌陷,双侧颧弓垂直向位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其颈部结构、功能异常可引起颌面部双侧差异性生长,造成颅面部结构形态改变。2.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偏斜侧上下颌骨在垂直向上均发育不足,双侧上颌骨在水平向发育无明显差异,而偏斜侧下颌骨在水平向发育不足的同时还发生了下颌骨向患侧的旋转,更加重了双侧的不对称性。3.颧弓在水平向上发育优于对侧,但其过度生长的量较颞骨等临近结构少,所以显得颧弓塌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