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面对21世纪新的机遇和挑战,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做出的一项重大而系统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重大的系统工程,它所要构建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全面和谐的社会。要解决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化不和谐因素为和谐因素,需要依靠经济、政治、法律、道德各种力量来共同解决。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所决定。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道德作为用实践精神把握世界的一种意识形态,它能反映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具有导向、调解、控制和调节的作用。道德可以说是对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关系的一种综合反映,良好的道德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健康的氛围,提供科学的行为准则。而全国现有的开展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和实践,大多注重经济、政治的建设,而忽视了道德、文化的力量。而且对于如何科学地反映和评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展、程度,尤其是对道德、文化力量的评估研究较少。重庆作为全国最大的直辖市,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在借直辖契机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市委、市府根据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针对影响重庆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和谐重庆的目标。本文以道德为切入点,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分析构建和谐重庆评价指标体系的背景,明确构建和谐重庆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意义和作用,提出构建和谐重庆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在借鉴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和其他社会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初步构想了构建和谐重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以期在这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能构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性的和谐重庆评价指标体系,使其能够发挥对和谐重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决策咨询的作用。同时,也期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对完善构建和谐重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有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