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范围和用地的不断扩大,于是大量的城市和农村结合地带的农民就要贡献出自己赖以为生的土地用于城市的扩张和建设。这就导致了非志愿失地的农民群体的产生。在中国历史上,土地从始自终都肩负着所有农民家庭的生活来源,这些非自愿的失地农民在奉献出自己的土地进入到城市空间之后,他们虽然获得了表面上市民的身份,但实质上他们面临比在农村更多的问题如如何在城市寻求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以及子女教育等。本文在社会认同论、社会排斥理论以及人力资本归因论指导下,对重庆的几个典型的失地农民安置社区进行了调查,通过对168份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发现城郊失地农民的融合状况差强人意,对自己的市民身份认同度不高,对城市缺乏归属感,与市民存在疏离感,社会交往也存在很多困难。在数据方面本文运用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失地农民的性别对其城市融入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婚姻状况、家庭年收入状况都对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合产生着正向的显著性影响;同时选取他们的人力资本状况(本文选取了身体健康状况、教育程度、是否接受过任何培训)、社会资本状况以及心理资本状况和制度因素作为自变量,将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合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来探知影响失地农民社会融合的因子。在文章的结尾笔者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促进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合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为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