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以后,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日益远离陕西。至明清,陕西天灾人祸较多,自然环境继续恶化,经济长期停滞,城乡较为萧条,发展缓慢。然而明清时期的陕西作为我国西北军事重镇仍然代表着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而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明清陕西的教育也和全国其他地区的教育一样进入发展的成熟期并逐步走向衰落。与教育事业发展相伴随的是教育建筑的全面呈现。明清陕西的教育建筑主要包括书院建筑、庙学建筑、考试建筑和包括社学、义学、私塾等在内的蒙学教育建筑。明清陕西教育建筑受陕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诸多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作用,呈现较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目前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还较为不足。在中国古代教育建筑的研究方面,针对教育建筑展开全面系统研究的还较为少见,现有对教育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书院建筑和庙学建筑,研究主要侧重于对现存古建筑的考量,还有一些研究涉及考试建筑,有个别研究涉及南方乡土社会(主要为农村)中的文教建筑,研究详细深入。总体来说,现有研究对明清教育建筑整体、考试建筑及蒙学建筑均较为薄弱。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方面,针对陕西的建筑文化研究不足;结合教育文化而展开的教育建筑文化的研究不仅在陕西不足,在全国也较少研究。鉴于此,呈现明清陕西教育建筑全貌并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就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研究以特定时代区域背景下的教育建筑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方志学、哲学、文化学、建筑学、经济地理学、教育学等理论,通过全面的资料收集和较为深入的实地调查,将教育建筑还原于明清特有的城乡文化风土民俗的宏观背景中,找寻教育建筑在选址、空间布局、建筑单体、小品等方面的规律呈现,并对蕴含教育建筑中的文化深入剖析。论文的创新之处有:1.根据散落于世的陕西教育建筑遗存,查阅大量史料方志集成中关于教育建筑的记载,再现明清陕西教育建筑全貌,对明清陕西教育建筑的不同种类分别从选址、空间布局、建筑单体、小品等方面归纳整理提升,补充明清陕西地域建筑研究,并进一步提炼我国古代教育建筑类型特征。2.通过对教育建筑所处的地理、经济、历史、社会、人文等环境的分析,探索明清陕西教育建筑地域文化特色。明清陕西教育建筑在受中国传统儒学、科举文化、耕读文化影响,表现出中国传统教育建筑共性的同时,还因为明清陕西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差异而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陕西厚重的官文化、深刻的关学、浓郁的隐逸文化遗风都对陕西教育建筑有很大影响。尤其是源自陕西关中、以新儒学为特征的、有全国性影响的地域性学术流派——关学对教育建筑的呈现影响深远。陕西无论是农耕文化还是官文化、隐逸文化都深受关学浸润,教育建筑也因关学学者对教育的极大关注而在选址、布局、建筑结构、装饰等方面深受关学影响。明清陕西教育建筑虽因种类不同而有崇礼庄重、质朴浑厚、适意简淡等相异的地域文化特色,但总体都是受关学影响下的不同层面的表现。以关学视之,则是教育建筑文化内的对立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