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北北缘的区域构造研究是我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华北板块北缘的槽台界线作为一条重要的大地构造分界线被地学界广泛注目。该区地质构造十分复杂,中元古代—古生代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多期次强烈构造变形。另外研究内蒙古中部地区华北板块增生与碰撞带的物质组成和构造演化将对兴蒙造山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也是华北板块北缘诸多地质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环节,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本文以构造解析为指导思想,通过路线地质调查,剖面测制工作,全面收集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资料,并根据野外确定的构造形迹与侵入岩体的相互关系(切割、被侵入或被覆盖等),运用可靠的同位素测年方法,建立构造演化序列。具体认识及成果如下:一、研究区大井坡出露的地质体主要为白云鄂博群,为中新元古代裂陷槽沉积,指示华北板块北缘的属性。白云鄂博群作为古老的地质体经历了多期次复杂的构造变形,本次研究认为本区白云鄂博群自中新元古代到中二叠世共经历了三期褶皱变形。第一期褶皱,主要发育于蓟县系比鲁特组内,表现为早期的层内褶皱,褶皱样式倾伏-倾竖紧闭褶皱或无根勾状褶皱,形成于中新元古代晋宁运动时期;第二期褶皱主要为区域性的同斜倒转褶皱,该期褶皱主要通过比鲁特组与白音宝拉格组的岩石产出状态展现的,形成时期为顶志留世晚加里东运动时期;第三期褶皱为工作区的主期褶皱,褶皱的轴迹方向近东西向,形成于早中二叠世晚海西期运动时期,与龙头山逆冲推覆构造为同期产物。二、研究区发现一套逆冲推覆构造,其异地系统为中新元古代白云鄂博群,原地系统为中二叠世花岗闪长岩和早二叠世大红山组火山岩,后者以构造窗的形式产出。该期逆冲推覆构造活动时间为280~264Ma,其形成意味着早-中二叠世研究区所经历的一次板缘造山作用,其处华北板块北缘与华北板块北缘增生带发生了碰撞,据此得出华北板块北缘及其增生带的界限在研究区经过的结论。三、通过对研究区褶皱变形期次的划分,结合岩浆事件与火山喷发,建立起本区前二叠纪的构造变形序列,并探讨了构造演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