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国际大宗资源性商品的进口需求量日益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过进口渠道传递到国内市场,推动国内物价水平上涨。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伴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恢复性上涨,国内的物价也在不断攀高,再次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良好,对资源性商品的需求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输入性通胀压力也将长期存在,因此,弄清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如何影响国内的物价水平,对于防范和治理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近几年国际市场原油、铁矿石、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情况,分析了价格不断攀升的原因以及未来走势。在介绍了国内通货膨胀形势及大宗商品进口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宗商品价格向国内市场的传导路径以及影响传导路径的因素。实证部分首先采用菲利普斯曲线的扩展模型做回归分析,得出虽然通货膨胀本身的滞后因素和经济增长速度是影响通货膨胀率的主要因素,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的影响也是统计上显著的。然后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图和方差分解等VAR分析方法研究代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总体CRB指数及其三个分类指数变化对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RB指数变动是PPI变动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其对PPI变动的解释力很高;但CRB指数对下游消费领域CPI的影响微弱,没有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分类指数研究得出,国际能源价格和金属原材料价格变动都是国内PPI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反过来PPI也有反馈作用;与之不同的是,国际农产品价格变动对CPI的变动的影响也通过了格兰杰检验,脉冲效应和方差分解都可看出它对CPI变动具有一定的解释力。最后,为缓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形成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作者提出若干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