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养老模式的多样化、老年人养老思维的转变,候鸟型老人异地养老人数的逐年增加,如何科学引导与服务候鸟型老人异地养老已经开始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本文选择候鸟型老人异地养老社会融入研究,希望通过对候鸟型老人规模特征与养老地选择、异地养老社会融入现状、社会融入困境等相关内容的分析,来探讨候鸟型老人社会融入问题。海南省是我国著名的养老地区之一,而三亚市是海南省候鸟型老人最集中的城市,因此,本研究以三亚市为例,通过梳理前人的研究经验并在实证调查基础上,结合理性选择理论与社会融入理论,将老年人异地养老过程中出现的社会融入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首先,通过资料分析并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对海南省和三亚市候鸟型老人群体规模做了简单梳理,在此基础上依据理性选择理论分析候鸟型老人异地养老的选择与动机,发现候鸟型老人在三亚市停留时间均以超过3个月以上,而三亚市的气候、空气质量等是被选择为养老地的主要原因。其次,对与候鸟型老人有关的政策环境和公共生活环境进行了分析,发现候鸟型老人异地养老社会融入的主要阻碍一是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受限;二是候鸟型老人整体的福利获得不高;三是在公共资源供给方面,呈现出季节性供给紧张的状态;四是尽管海南人才政策己相继出台,但对候鸟型老人实施的成效不佳。再次,从经济生活、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社会心理、本地居民的认同五个维度去了解候鸟型老人社会融入的现状。经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困境,一是在经济与社区文化适应方面存在养老地候鸟型老人住房供给不足、候鸟型老人日常消费与本地居民有差异、候鸟型老人社区参与度低以及与本地居民的互动性较差、候鸟型老人娱乐休闲方式与本地居民不同;二是候鸟型老人在身份认知与负面行为方面存在他者身份降低了对养老地的归属感、候鸟型老人与本地居民之间因认识偏差产生交往隔阂、候鸟型老人有些负面行为对其造成“污名化”反应等。最后,针对上述状况以社会政策、经济与社区文化、身份认同这三方面融入为基础,从政府层面和社区层面提出促进候鸟型老人异地养老社会融入的对策思路。在政府层面的对策,一是加大力度消除福利获得壁垒;二是合理调节养老公共资源配给;三是推进候鸟型人才政策的落实。在社区层面的对策,一是建立社区候鸟型老人意见交流渠道;二是引导候鸟型老人参与社区建设与服务;三是增加社区设施与住房供给;四是开展社区互动活动增进了解。希望能为养老地政府决策、养老地社会和居民包容等方面探索解决办法和措施,同时也希望能为后续相关研究做一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