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杂剧梦境描写的文学及文化意义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dh9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杂剧的作家大量采用梦境描写,来展示剧中人物的愿望需要得到满足的心理过程,来更真实地表现人物情感。用梦境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来象征或点明丰题思想,托梦言志,借梦抒怀。通过写梦境,使作品虚实相间,增强悬念,具有了文学性、可观赏性。 本文对元杂剧中写梦境的作品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详细介绍了元杂剧梦境现象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元杂剧梦境现象的文学渊源及梦境描写与前代文学的关系,试图从源头找寻剧作家喜欢采用梦境描写的原因;分析了元杂剧中梦境描写的类型及特点。从文学的角度对梦境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梦境与情节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梦境现象的文学意义。 梦境描写往往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创作心态,表现时代的特征以及人们的宗教信仰。因此,本文还分析了元杂剧中的梦境描写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从中反观元杂剧所反映的元人生活习俗,所体现的元人偶象崇拜、鬼魂崇拜,所反映的儒、道、佛思想对元人生活的影响等深厚的文化内涵。最后,对元杂剧中的梦境描写与后代文学的关系做了简要分析。
其他文献
中国与日本是隔海相望的近邻,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原始和古代社会,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以日本接受中国文化为主要特征。日本内藤虎次郎博士形象地比喻过中国古代文化
本论文在“影响的焦虑”批评理论基础上,从心理学和发生学的角度,探讨“知识分子写作”诗学命题的生成与发展。“知识分子写作”诗歌是在前驱诗人影响下,为摆脱焦虑进行的诗歌误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轨迹清晰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和变迁,而在现代性不断激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围绕着历史变革的主导线索构建而成的文学景观,可以说百年来一
本文研究的是旅游开发背景下的壮族女性传统文化变迁问题。“女性研究”是人类学界关注的热点,前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女性研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现在国际上对女性与旅游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老师上课教,课下批作业;学生上课听,课后作业。多少年来一贯如此,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是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其实数学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