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组在白芍3个主产区和1个引种区共收集12份种质并对其进行了初步评价分析,以12份种质为研究材料,观测比较了各种质的主要经济性状;以芍药苷含量为品质评价指标,分析比较各种质的品质。初步筛选出一些优良的种质,为白芍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好的种源;同时为了即将展开的遗传育种的研究,特对收集的部分种质进行了传粉生物学的研究,以便为药用白芍的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1从不同种质地下性状的比较研究发现:(1)不同产区不同种质主要经济性状发现:安徽毫州3份种质中,单根长度、单根直径、单株干重达到极显著差异,单根长度与单根直径、单株根鲜重与单株根数目、单株根干重与单株根数目、单株根干重与单株根鲜重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北京药用植物研究所4份种质中,仅折干率无显著差异,其它经济性状均达到极显著差异,单根长度与单根直径、单株干重与单株鲜重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山东菏泽4份种质中,单株根数目、单根直径、单株鲜重、单株干重部分种质间达到极显著差异,单根直径与单根长、单株鲜重与单根长达到极显著负相关,单株根鲜重与单株根数目、单株根干重与单株根数、单株根鲜重与单株根干重达到及显著正相关。(2)在不同种质地下性状观测中仅有折干率无显著差异,其它性状均有一定的差异性,单株鲜重同单株干重变化相一致,但在折干率上有一定的变化,如种生粉单株鲜重、干重较低,但其折干率却较高。(3)不同产区、不同种质观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仅有单根长度与单根直径达到极显著相关,单株根鲜重与单株根干重达到极显著正相关。2从不同种质品质评价的研究发现:芍药苷含量依次为北京2号>种生粉(山东)>北京1号>杭白芍>昆山霞光(山东)>北京4号>高杆红(山东)>毫州1号>亳州3号>大富贵(山东)>毫州2号>北京3号,其中北京2号、种生粉(山东)和北京1号3份种质芍药苷含量>4.00%;不同种质在芍药苷含量方面有很大差异,生长地域和生长年限的影响不是主要因素,差异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种质的不同;不同部位的测定,发现根茎(芍头)中的芍药苷含量远高于主根,须根中芍药苷的含量也高于主根,变化趋势为根茎(芍头)>须根>主根。3从白芍原植物传粉生物学研究发现:(1)试验中发现芍药(雄蕊无瓣化)花具有‘重复闭合机制’,即由于温度和光线影响,在日落后或阴雨天,芍药花冠重新闭合以保护花蕊,直至天气晴朗、光线充足,芍药花重新开放,这种现象反复进行,直至花冠落败。这种机制的存在可以起到保护雌、雄蕊并维持较长时间的散粉和柱头的可授性。(2)从安徽及北京两地传粉试验的结果发现:白芍原植物是可结实的,安徽栽培毫白芍移栽北京后可正常结实故排除雌蕊败育现象。芍药不同地区的结实率差异极显著,北京地区可以结实而安徽地区几乎不结实的。从北京的传粉试验发现:北京地区的芍药是可结实的,芍药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自花传粉结实率低,同株异花的结实率也不高。而去雄和去花冠处理结果表明芍药以异花传粉为主。同株异花人工授粉的结实情况虽然高于不去雄直接套袋的处理,但相比异株异花人工授粉的结实情况要低很多,故认为芍药具有微弱的自交性,芍药以异株异花传粉为主。4从芍药花粉管萌发试验的研究发现:花粉管到达胚珠需要12 h(异株异花授粉)、1d(同株异花授粉)或3d(自花套袋不授粉)时间,生长速率并不十分均一,对自花或异花花粉并无一定的选择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