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而提出的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社会和谐的本质就是人的和谐,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睦、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及个人心理的谐和。因此,加强对于全体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个体素质,促进个体身心和谐与人际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大学生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和实践动力。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新的环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持。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联系入手,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研究探讨二者的内在关联性以及从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音符着眼,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求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出在和谐社会的视野中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策略,以追求和谐为终极目标,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基于此,本文着重论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基本内容和具体措施。本文研究的价值在于尝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拓宽了理想信念研究的领域,具有理论上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其实践价值在于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全面归纳、阐释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要求相适应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措施,并尽量使之可操作化,为切实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贡献一点微薄之力。本文主要运用概念阐释法、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