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SCs与HBV慢性感染相关性的研究及其体外诱导机制的探索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genes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嗜肝非致细胞病变的DNA病毒,其持续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炎,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虽然对于HBV感染慢性化的潜在机制研究已有很多,但导致HBV持续性感染的患者体内抗病毒免疫应答的确切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本研究通过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中髓源性抑制性细胞(MDSCs)的频率与健康人之间的差异、分析HBV成分与MDSCs频率的相关性,通过rHBsAg对MDSCs体外诱导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旨在探讨MDSCs与HBV持续性感染的关系,为阐明MDSCs诱导HBV感染的免疫耐受机制提供实验依据,为HBV感染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收集2013年6月至2013年9月期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素抗凝血标本,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血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频率,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BV DNA含量,并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2)收集健康献血者的白细胞滤板,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进行细胞培养,然后用rHBsAg和PHA分别对其进行诱导刺激。诱导培养四天后采用多色FCM检测培养细胞中MDSCs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y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细胞中Arg-1、iNOS和p47phox的mRNA的转录水平。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均含有一定比例的MDSCs,慢性乙型肝炎组MDSCs频率[2.10(1.23,3.3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54(0.43,0.76)%](P<0.01);HBsAg高含量组的MDSCs频率[3.30(2.40,5.30)%]显著高于低含量组[1.20(0.90,1.60)%](P<0.001),且不同HBeAg含量间MDSCs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 MDSCs频率与WBC总数之间无相关性(P=0.170)。(2) PBMC经体外培养后,rHBsAg刺激组MDSCs比例(8.93±1.23)%显著高于对照组(5.27±1.07)%(P=0.013); rHBsAg组上清液IFN-y含量[(34.30±7.98)]ng/ml与对照组[(33.05±7.60)ng/ml]之间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979),rHBsAg组Arg-1和p47phox的表达分别比对照组高1.81倍和5.26倍(P<0.001),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而iNOS的表达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7)。结论(1)CHB患者外周血MDSCs频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提示CHB患者对HBV特异应答低下与MDSCs的过度募集有关,而MDSCs介导的机体免疫耐受机制与乙型肝炎的迁延不愈有关。(2) HBsAg含量高的患者MDSCs频率显著高于HBsAg含量低的患者,提示CHB患者外周血HBsAg可能在诱导MDSCs募集、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3) rHBsAg诱导MDSCs抑制机体清除病毒的免疫功能,可能是通过精氨酸酶途径以及ROS途径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通过对非供暖空调环境下人体热适应性的分析,确定体感温度为混合通风系统的调控目标参数。分析了夏热冬冷地区非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体感温度范围和评价等级,得出夏热冬冷地区
未婚先孕进行人工流产的现象正在逐渐增加。国内虽然没有这方面确切的全面的统计数字,但从一些局部的调查来看,情况是严重的。东北一个县妇幼保健站从1982年至1985年底有87
简述了C-GIS及电动三工位开关发展概况,对现有的C-GIS的电动操作的三工位开关的控制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对基于单片机控制方案的设计进行论述。
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它可以大大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突破教学难点重点、便于课堂创设激起兴趣的情境、增大课堂容量,从多个方面辅助提高课堂效率
目的:采用肝癌预测模型研究“地五养肝胶囊”单用或联合抗病毒治疗,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癌发生风险的影响,为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癌发生风险提供防治策略和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的科学诊治是关系我国民生的重大问题之一。干扰素治疗本应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福音,但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应答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国内外研究表明
运用信号博弈方法,通过构建食品供应链供求企业的信号博弈模型,研究由原材料供应商和食品加工商组成的两级食品供应链质量检测选择的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其一,当伪装
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把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进一步引向深入。这是摆在我们每位农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可以引起我们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