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条件下界面接触热阻测试方法与实验研究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ilipps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温条件下固-固界面之间的接触传热现象广泛存在于航天器热防护、核反应堆冷却、热处理工艺等领域。由于这些高温条件下的工程应用往往对应于超高的热流密度,接触热阻的变化将会导致较大的界面温差,获取精确的接触热阻参数对装置或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至关重要。以高超声速飞行器为例,气动加热会使得飞行器的外表面温度将超过1000℃,为了保证飞行器的安全,必需设计可靠性能的热防护系统。而热防护系统的性能除了受热防护材料的热物理性能和结构尺寸的影响之外,很大程度上受到热防护材料之间和机身材料与热防护材料之间的高温接触热阻的影响。高温接触热阻是热防护系统设计中的关键参数之一,对热防护系统的工作性能和飞行器的安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研究高温条件下界面接触热阻测试系统和方法,准确的测量高温条件下的界面接触热阻,为实际的工程应用提供可借鉴的指导。本文围绕高温条件下接触热阻的测试方法和系统开展了研究工作,建立了高温条件下接触热阻稳态测试方法,完成了接触热阻测量误差的分配,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温热防护应用的复合多层隔热结构,研制了高温条件下接触热阻测试系统,解决了高温稳定加热、热流精确计量、界面温度精确测量、高温热防护、压力精确加载、高真空保持的难题,给出了获得接触热阻的数据处理方法,测量了HTA(Inconel 718高温合金)和C/Zr B2-Si C(碳纤维增强二硼化锆和碳化硅基复合材料)在高温下的接触热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温接触热阻的数值预测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温接触热阻测试方法和系统基于ASTM D5470中描述的轴向热流法,建立了高温条件下接触热阻的测试方法,为保证接触热阻的测量误差小于15%,进行了接触热阻测试系统的误差分配,给出了高温接触热阻测量系统的总体方案和关键部件的详细设计。为满足高温下的稳态接触热阻测试方法热防护需求,设计了一种圆柱形复合的多层隔热结构,建立了高温条件下隔热材料热特性测试的实验系统,测量了隔热结构内部的温度分布,计算热边界温度为800~1350 K范围下的复合隔热结构的等效热导率。根据稳态接触热阻测试原理,研制了可测量1000℃界面温度的高温条件下接触热阻测试系统,提出了获取接触热阻的数据处理方法,采用标准钨热流计计量界面热流,采用高分辨率热像仪测量接触面的温度,利用测量数据进行了误差分析,接触热阻的实验测量误差为9.45%。在实验系统搭建完成后,采用稳态轴向热流法对99.9999%纯度的铜的热导率进行测量,通过对测量的实验数据与NIST标准值的比对,验证实验系统和测试方法的可靠性。2.温度和压力对高温接触热阻的影响在已经建立的高温接触热阻测量实验装置的基础上,测量了630~1100 K温度范围和0.1~0.6 MPa压力范围内,HTA–HTA、C/Zr B2-Si C–C/Zr B2-Si C和HTA–C/Zr B2-Si C的接触热阻。对系统热损失误差分析可知,采用薄圆盘试样可以有效地保证一维轴向热流,在测量温度范围内系统热损失误差小于10%。通过温度重复性测试和温度循环测试,验证了测试方法的可靠性。接触热阻测量结果表明,由于辐射换热的增强,接触热阻随着界面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同时,由于接触面积的增大,接触热阻随界面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并且高温下压力对接触热阻的影响较小。此外,将实验数据与无量纲接触热阻模型关联,得到新的无量纲参数,关联性最大误差为3.03%,对比现有的无量纲模型参数,其预测的接触热阻随压力变化速度较快,在高温条件下的接触数值较大。3.高温接触热阻数值预测模型利用激光共聚焦干涉仪测量HTA和C/Zr B2-Si C的表面形貌,将测量数据点导入ANSYS中生成粗糙表面的有限元接触模型。考虑材料的弹塑性力学变形,给出了接触压力和接触面积随界面温度(630~1100 K)和压力(0.1~0.6 MPa)的分布。在接触形变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固体点的导热、远场和近场辐射的界面传热条件求解了接触模型的温度分布,根据界面热流和温差推导出接触热阻。结果表明,当界面压力从0.1 MPa增加到0.6 MPa时,接触热阻从1611 mm~2K/W下降到488 mm~2K/W,这是由于固体接触点的数量随压力变化较大。此外,当界面温度从630 K升高到1100 K时,由于辐射强化传热,接触热阻从1611 mm~2K/W降低到340 mm~2K/W。考虑了辐射效应的接触热阻为仅考虑固体导热的接触热阻的1/25。将数值预测结果与实验测量数据进行了比较,有效地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
其他文献
多时标动态共存以及系统结构和参数的突然变化现象在工程控制系统中经常遇到,该类系统能很好地用马尔科夫跳变奇异摄动系统来建模。马尔科夫跳变奇异摄动系统本身同时具有奇异摄动系统的双时间尺度特性与系统工作模态随机跳变特性等诸多结构特征。在一些情况下,获取其系统内部信息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挑战。本文在现有结果的基础上,建立更具一般性的隐马尔科夫模型来描述该类系统的多种系统内部信息获取受限,如跳变信息获取受限(包
学位
现代工业生产线上需要一种柔顺安全、形状适应性强、且具有足够抓取力的软体手爪,可对多种规格以及易碎易损伤的物品进行安全可靠的抓取。目前各类软体手爪虽然具有柔顺和适应不规则形状的优点,但普遍存在抓取力不足的问题。大部分软体手爪都是由纯软体材料制作,其本身刚度小的性质决定了抓取力较小,且在工作状态下会产生各种不需要的变形,如径向膨胀、轴向伸展以及不规则形变等,导致其抓取能力降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
基于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的水凝胶因为其具有高含水量、生物相容性好、可注射性、生物降解性能等优点,一直是药物传递和组织工程等生物医用领域的一种重要材料。但是由于水凝胶材料的交联强度较低,以及生物医用材料制备条件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水凝胶支架的机械强度和药物控制释放能力。因此,本文选取了多种天然多聚糖和聚乙二醇(PEG)作为基体材料,设计和合成了四种水凝胶体系,并在其中引入微球或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提高
当今国际形势严峻复杂,技术革新迭代日新月异,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中国的未来离不开对人才的大力培养和使用。在各行各业人才当中,博士后科研人才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他们集学历职称高、科研能力强、创新思维多等诸多优点于一体,是国家宝贵的杰出人才。基于胜任力理论和“冰山模型”的传统人才评价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我国的博士后科研人才评价工作,而目前我国博士后科研人才评价中又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文选择我国博士后
当今社会,随着我国的火力发电厂发展迅速,各发电厂的机组正朝着容量大、参数繁多的方向发展,整个发电系统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现场的控制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火电厂的发展受到严重约束。而火电厂辅助控制网络系统的出现便很好地缓解了这个问题。本文以配有3×600MW机组的某火力发电厂的化水处理系统为研究背景,探究了其生产工艺与控制流程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集群式服务器的双网双冗余辅网系统对水网系统进行集中监视
学位
本论文运用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DFT)和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方法,对不同种类高能金属M/CuO(111)复合物的几何构型、电子结构及反应活性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模拟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纳米铝热剂Al/CuO界面的反应过程、反应机制和传播速率;探究了Al/CuO纳米铝热剂的绝热反应过程及反应性质,并将模拟过程数据结果与实验反应过程和现象进行了对比;研究了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爆轰产物(H2O、N2和CO
学位
科学工作流是进行大规模科学计算的高效模型,能够将复杂的科学计算任务拆分成若干个相对简单的子任务进行分布式处理。科学工作流管理系统就是建立在分布式计算平台上使用科学工作流模型进行科学计算的系统。随着科学计算规模是日益扩大,传统的分布式平台已经渐渐不能满足科学工作流系统的需求。云计算技术的出现给科学工作流管理系统提供了全新的平台,由于它具有规模庞大,按需服务,高扩展性等特点,非常适合科学计算的需求,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