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局面,各级政府对经济的重视程度远高于环境保护,重经济轻环保的现实在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为了改善环境质量,我国在2007年设置了211支出科目,主要反映财政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情况,凸显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但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的频发和新污染形式的出现,表明财政的投入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对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的发展、使用和污染治理效果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为提升财政资金的绩效提供科学的建议。本文以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绩效为研究主线,首先对财政绩效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进而结合环境保护的特性对当前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其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首先梳理了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绩效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对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的设置、发展、资金配置及渠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存在稳定增长性不足、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高、财政支出规模偏小、地区之间支出差异比较大、环境污染治理效果不明显等5个方面的问题。在实证研究中,建立了财政通用性指标和职能执行指标绩效评价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从环境保护事务、基础预防、污染治理、节能等四个方面对国家层面的环境保护财政支出职能执行绩效进行了分析,同时各省(市、自治区)2007年以来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绩效也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发现,国家层面的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绩效逐年提升,可以通过优化支出结构等途径进一步提升绩效,省(市、自治区)之间的绩效差距比较明显,应当通过缩小差距的方式提升绩效。环境保护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属性,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不可能达到环境保护所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拉动作用,直接对其发展速度、方向等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拉动绩效研究,发现财政支出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拉动绩效呈现降低的趋势,主要原因有:一是规模不足;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过大;三是工业污染源治理的投资结构;四是各省(市、自治区)投资差距较大。针对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从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两个层面明晰事权;二是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四是提高职能执行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