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之于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古以来新疆就具有“足以屏卫中国,巩我藩篱”的重要战略地位,它丰富的能源储备使得其战略地位在以能源为基础的现代经济中更加凸显。维护新疆的稳定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维护新疆稳定的关键在于构建稳定、和谐的民族关系。总体而言,新疆民族关系保持着整体上的稳定,但是时有发生的民族关系事件表明民族关系问题依然存在。新疆的民族关系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与其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城市化进程是新疆民族关系所面临的一个新的、影响深远的时代背景。新疆整体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少数民族自身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既有的民族关系结构。民族关系的主体、发生场域、特征、存在的问题等等都在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可以认为,城市化进程已经以及在今后的很长时期内都会成为新疆民族关系的主要时代背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研究新疆民族关系及其调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本论文选取新疆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及其调适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对这一研究领域作出初步的剖析。 本论文选取民族关系连续统理论以及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这两个理论对于本论文而言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研究新疆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首先需要明确民族关系的现状,而民族关系连续统理论恰恰能够以线性模式将民族关系现状清晰化。民族关系连续统理论将民族关系视为一个线段,这一线段的两端分别是同化和多元,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民族关系现状均可以通过这一线段的一个点或者一个区间表现出来,进而可以明确民族关系的定位与状况。多元文化主义理论是当今民族关系研究中最为流行、影响力最大的一种理论,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也成为了世界上大多数多民族国家所奉行的民族关系调适策略。一旦依据民族关系连续统理论确定了民族关系处于多元的一端,那么,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良好的民族关系调适效果。对于新疆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而言,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前提下,多元文化主义理论的一些理念、具体方法可以为我所用,成为民族关系调适的一种理论补充。 为了确定新疆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关系的现状,本论文选取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乌鲁木齐市作为研究案例,运用问卷、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调研过程中,本论文主要依据美国学者密尔顿·戈登所提出的变量体系对新疆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进行评测,这一变量体系主要包括文化、结构、婚姻、认同、偏见、歧视、公民文化等七个变量。通过对每一个变量的调查与分析,并结合中国的民族政策导向,本论文证明新疆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并不存在同化的趋势和条件,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处在民族关系连续统的多元的一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本论文还认为新疆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不仅仅处于多元的一端,而且还具有团体多元主义的部分特征。 在明确现状的基础上,本论文进一步总结新疆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其成因。通过调研分析,本论文认为多元一体是新疆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关系的总体特征,此外还包括民族社会关系呈现结构化、民族经济关系呈现隔离化、存在中间人民族、民族问题较为突出等特征。通过概括总结,本论文认为新疆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关系的根本问题在于多元有加、一体不足,由此产生了心理、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问题。本论文认为造成这些民族关系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冲突,其他原因还包括民族工作的偏失、社会心理、宗教、地缘等。 对新疆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关系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的目的在于民族关系的调适。本论文认为,既然新疆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关系处在多元的一端,那么民族关系调适最好的策略就是借鉴多元文化主义的一些理念、方法,通过调适将民族关系维持在目前的多元状态之下。很显然,与其它策略相比,这种策略最符合中国的实际状况、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向同化或者自由主义多元主义的方向调适,那意味着要扭转民族关系方向,必然会遭遇很大的阻力,其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民族关系很可能经历很大的阵痛。因此,在借鉴多元文化主义的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了多元一体的调适目标,提出了民族平等、保障权利、尊重差异、文化承认、文化多元、政治一体、倾听他者、相互包容等调适原则,并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具体调适建议。 最后,本论文得出三个主要结论:城市化进程是新疆民族关系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背景;新疆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处在民族关系连续统的多元一端;新疆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关系调适应该按照多元的思路顺势而为,切不可逆势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