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以痈论治”策略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

来源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p81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首先,通过理论研究,总结姜树民教授“以痈论治”UC的学术思想及经验。然后,通过临床试验,观察消痈止痢汤治疗活动期大肠湿热型UC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最后,通过动物实验,分析消痈止痢汤疗效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以痈论治”UC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科学依据。资料与方法:首先,通过理论研究,梳理姜树民教授“以痈论治”UC学术思想的师脉传承,总结姜师对UC祖国传统医学病因、病机的认识,挖掘其对本病的治疗特色及经验,并对消痈止痢汤的配伍特点、组方原则、方药功效进行分析。其次,通过临床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8例U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消痈止痢汤颗粒剂治疗,疗程为2个月,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中医主要证候总积分、改良Mayo评分、Baron内镜评分、IBDQ评分及血常规、肝肾功等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最后,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先将51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对造模大鼠通过自由饮用4%DSS溶液,7天建立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再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消痈止痢汤低、中、高剂量组和柳氮磺吡啶组,并将全部大鼠连续7天灌胃治疗,空白组与模型组灌等量的生理盐水,中药组及西药组分别灌不同浓度的消痈止痢汤水煎液和柳氮磺吡啶混悬液。实验期间,每天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体质量、便潜血等情况。疗程后,对大鼠麻醉、取材,腹主动脉取血,分离结肠组织。最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体质量、结肠长度、DAI评分的变化情况;观察病理下组织形态,并对组织学评分;ELISA法对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进行检测;免疫组化法对结肠组织中磷酸化的ERK、JNK、p38MAPK、NF-κ Bp65蛋白进行检测,并测定平均光密度值;Western blot法对结肠组织中ERK、JNK、p38MAPK、NF-κ Bp65蛋白及磷酸化蛋白检测,并测定灰度值。结果:一 理论研究姜树民教授认为UC“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毒、瘀”为关键病理因素,“毒热致痈”为发病特点,认为UC的病机为:湿热壅滞,凝滞气血,热极成毒,浊毒相互胶结,下结肠腑,脂络受损,血肉腐败,酿化成痈。临证善用托法,采用“消痈去腐”的治疗原则,创立“消痈止痢汤”。二 临床研究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78.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3.中医主要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4.改良Mayo评分比较:两组较治疗前比较,Mayo评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5.Baron内镜评分比较:两组较治疗前比较,Baron内镜评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6.IBDQ评分比较:经过治疗,两组较治疗前比较,IBDQ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指标检测:两组患者在疗程后,血常规、肝肾功检测均正常,全部病例未出现不良反应。三 实验研究1.UC模型成功的复制①大鼠在造模期间,从第3天便隐血试验开始呈现阳性(+);从第4-5天逐渐出现体质量下降、大便变稀,便隐血试验呈强阳性(+++);从第6-7天开始,大便中混有鲜血。②结肠组织肉眼和病理学观察结果:肉眼可见结肠黏膜表面充血、糜烂,距肛门口4-6cm处最为明显;病理下可见黏膜上皮破坏明显、隐窝结构消失、杯状细胞大量减少、黏膜层及下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2.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一般状态变化的影响疗程后,空白组大鼠状态活跃、皮毛光泽、进食正常、大便正常。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皮毛缺乏光泽,食量下降,活动量减少,精神萎靡,大便中混有鲜血。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对大鼠的一般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体质量变化的影响实验期间内,空白组大鼠体质量逐渐增加,并在实验第14天达到最大值;而模型组大鼠从第3天开始,体质量逐渐下降,在实验第14天下降到最低值,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在第1周时间内,体质量下降程度同模型组相同(P>0.05);实验结束后,各中药剂量组及西药组大鼠的体质量同模型组比较均增加(均P<0.01)。4.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DAI评分变化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DAI评分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和西药组评分均降低(P<0.05,P<0.01)。5.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结肠长度变化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肠显著缩短(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显著变长(P<0.01)。6.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①显微镜下:空白组,大鼠结肠黏膜表面组织完整,隐窝结构正常,排列规整,可见大量杯状细胞,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黏膜上皮损伤严重,隐窝结构消失,杯状细胞大量减少,组织中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和西药组黏膜上皮完整,隐窝结构排列规则,杯状细胞明显增多,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中剂量组黏膜上皮较完整,隐窝结构排列欠规则,可见隐窝萎缩、分支,炎症细胞浸润减轻;低剂量组,黏膜上皮完整性略有改善,炎性细胞浸润略有减轻,隐窝结构仍破损明显。②病理组织学评分: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评分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和西药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7.消痈止痢汤对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8.免疫组化法对组织中磷酸化的ERK、JNK、p38MAPK、NF-κ Bp65蛋白含量进行检测①光镜下结果:p-ERK、p-JNK、p-p38MAPK、p-NF-κ Bp65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在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均有不用程度的表达,均呈棕色或棕黄色。②p-ERK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显著降低(P<0.05,P<0.01)。③p-JNK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剂量、高剂量组、西药组显著降低(P<0.01),低剂量组无差异(P>0.05)。④p-p38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剂量、高剂量组、西药组显著降低(P<0.01),低剂量组无差异(P>0.05)。⑤p-NF-κ Bp65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显著降低(均P<0.01)。9.Western blot对大鼠结肠组织中ERK、JNK、p38MAPK、NF-κ Bp65及磷酸化蛋白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ERK、JNK、p38MAPK、NF-κ Bp65及其磷酸化的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了低剂量组在p-JNK蛋白含量上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外(P>0.05),各不同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大鼠结肠组织中ERK、JNK、p38MAPK、NF-κ Bp65及其磷酸化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结 论:1.姜树民教授“以痈论治”UC理论渊源明确、学术特色鲜明,创立“消痈止痢汤”,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2.消痈止痢汤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对比,可明显提高活动期大肠湿热型轻中度UC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降低中医主要证候总积分、改善主要临床症状、降低内镜下黏膜评分、促进肠道黏膜溃疡的愈合以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在临床试验中,患者各安全性指标未出现变化、未出现不良反应,消痈止痢汤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可在临床上推广。4.消痈止痢汤对DSS诱导的UC模型大鼠的一般状态有明显改善作用,并可抑制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损伤。5.UC模型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炎性细胞因子和MPO的含量明显增高,且其含量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6.消痈止痢汤能通过抑制UC模型大鼠血清中L-1 β、IL-6、TNF-α炎性细胞因子和MPO的含量,来改善肠道炎症反应、降低黏膜组织损伤。7.消痈止痢汤治疗UC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下调NF-κB转录因子的表达,阻止NF-κB的核移位,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转录和释放,从而发挥抗炎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人体形体结构理论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系统阐述了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诸方面,《黄帝内经》也是众多人体形体结构术语的源头。本研究以《黄帝内经》人体形体结构术语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医文献学和古代汉语训诂学的方法,对形体结构术语进行整理归类,重点关注其中的复音术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术语),对其进行名义考辨,在训诂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基础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灸贴贴敷“脾俞”结合电针“曲池”、“足三里”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干预效果以及对MAPKs途径相关蛋白的影响,从MAPKs途径的角度部分揭示中药灸贴贴敷结合电针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干预作用机制,为临床“从脾论治”高血压病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SPF级,雄性,14周龄,体重220g~250g,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32只和京都种大鼠(WKY)8只。WKY大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利用网络药理学探索其治疗机制及主要通路,通过动物实验予以验证。材料与方法:1.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2019年6月—2020年08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气虚血瘀证)的患者。纳入病例67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目的:本研究包括临床研究、动物实验和理论探讨三个部分。临床研究是辽宁省中医药临床学(专)科能力建设项目课题——经方逍遥散加味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甲状腺炎亚临床期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一部分,基于张兰教授研制的具有疏肝健脾功效的中药复方——逍遥散加味,从主客观评价该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亚临床期患者的疗效,并通过动物实验建立EAT肝郁脾虚模型,从mi RNA326调控Th17细胞分化角度探讨逍遥散加味的疗
目的:探索眼针对MCAO/R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保护作用机制。观察眼针干预后,对MCAO/R大鼠脑组织尼氏体和血管新生的影响,探究眼针能否通过促进尼氏体恢复,促进血管新生,增加Wnt3a、β-catenin、LEF1及HIF-1α因子的表达,以减轻脑损伤,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希望能够通过此研究为临床眼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可靠的研究依据。材料与方法:1动物及分组选用SPF级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采用
目的:探究德国K5M眼表分析仪用于干眼泪膜分度诊断的诊断价值,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干眼临床常见中医证型与K5M眼表检查结果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总结干眼临床常见中医证型的眼表检查及危险因素的规律性。总结左韬教授运用杞参方论治“气阴两虚证”干眼的经验。基于网络药理学及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思路,探究杞参方治疗干眼的分子网络调控机制,筛选出杞参方治疗干眼的主要成分、作用靶点、生物过程、信号通路等。基于中药网络药理
目的:1.观察补正续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直观量化依据;2.基于网络药理学从分子水平探究补正续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潜在活性成分及具体药理作用机制;3.基于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探讨补正续骨丸干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大鼠模型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1.补正续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二科收治的78例激素性股骨
目的:本实验以膝关节制动法制备KOA动物模型,观察针刺结筋病灶点对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大鼠股四头肌结构功能以及与股四头肌再生修复相关的生肌分子标志物的影响,进而探索再生修复相关通路(Wnt/β-catenin)介导的针刺结筋病灶点促进KOA大鼠股四头肌再生修复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经筋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将44只SPF级雄性SD大
目的:基于“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理论,复制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通过观察家兔一般情况、血脂水平和血液黏稠度、颈总动脉组织结构、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宿主血浆差异代谢物及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物的相关性,研究电针防治干预对AS相关宿主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防治干预抗AS的可能途径。材料与方法:1.造模与干预:24只新西兰大耳兔,经适应性喂养1周后,根据完全
目的:本实验运用细胞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裸鼠移植瘤实验等技术手段,通过熊果酸对裸鼠体内胃癌移植瘤的干预实验及体外胃癌细胞MGC-803干预实验,从细胞水平及分子水平探讨熊果酸对体内、外胃癌细胞凋亡及自噬性死亡的影响,分析凋亡及自噬性死亡的发生机制,为熊果酸抗胃癌的治疗提供丰富的实验依据,为胃癌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材料与方法:1.熊果酸干预PI3K/AKT/mTOR信号通路诱导胃癌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