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述在柏拉图与黑格尔之间的艾多斯(eidos)演变,重点发掘这一概念由一内涵到另一内涵转化的原因和必然性,以期重构艾多斯含义的发展逻辑。这一历程经历三大环节:从相到形式(古希腊哲学时期);从形式到观念(希腊化哲学到近代哲学时期);从观念到理念(德国古典哲学时期)。艾多斯源于动词“看”(idein),在“看”之整体中,不仅有看到的x,有看的过程,还有看的主体和看的对象以及看本身。而艾多斯所牵连形而上学内一系列张力性的问题,如艾多斯与变化、思想与存在、形式与质料、本质与实存、观念与实在、主体性与客观性等都能通过“看”之整体得以更好澄清。所以本文实质上是研究“看”的形而上学问题,其研究方式是回到“看”的概念群及其演变的真实历史,研究“看”与“艾多斯”的内在关联。艾多斯的含义从形相到形式进展的内在根据是“超越”和“自身”的确立。由于此时“超越”的确立为外在的,外在的实在通过抽象思维的进展而与思想分离,其结果是唯名论的发展,而这个发展伴随着对外在超越的怀疑,主体性得以发展,结果是自身确知的形成,从而艾多斯拥有完全的主体性和内在性,即观念。观念论者虽然发现了观念,但观念始终不是事物自身,这是观念的局限。因而就存在观念与事物的符合问题,或者如贝克莱所说,观念与事物相分离必然产生怀疑论。这一怀疑论在康德那里得到了克服,并使观念失去的客观性得以恢复。艾多斯从古希腊到近代的演变,从自在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某个哲学家的主观作用,而是概念本身要素和思维方式转变的共同作用。概念本身的要素是固有的,但随着思维方式的转变而在增减。思维方式从直接的看、间接的看,现在到返回的看,而返回的看下艾多斯演变为理念。艾多斯的演变勾勒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历史轨迹,这一历史可创造性的转化为“看”的形而上学,以双波浪结构对“看”与艾多斯的展示中揭示出:形而上学根源于“看”视域的越界与回返,把自己设定为艾多斯演变,并在自身内孕育具体存在的自由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