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和乳腺正常组织基因表达的改变,构建IDC差异基因表达谱。方法:在2010年3月至2010年8月期间,以雌激素受体(ER)阳性、孕激素受体(PR)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HER-2)阴性、淋巴结发生转移为标准,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手术经病理证实的3份IDC癌组织和癌旁对应正常组织标本。提取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用荧光素Cy3通过体外转录分别将6份标本的cDNA标记成cRNA探针,并与6张含48000个基因及ESTs(Expressed Sequence Tags)的光纤微珠芯片Illumina Human WG-6 expression beadchip杂交,利用荧光扫描仪扫描芯片杂交信号强度,将数据导入GeneSpring11.0分析软件,筛选出在IDC和正常组织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这部分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按差异倍数值≥2.0倍或≤0.5倍为差异显著性标准,3对标本的差异基因及ESTs分别为17746个、21282个和21294个,3对标本有共同差异基因6756个,占芯片总转录本数的14.08%,其中表达上调3927个,表达下调2829个。若将差异显著性标准上调至10倍,则3对标本中有共同差异基因562个,占芯片总转录本数的1.17%,表达上调313个,表达下调249个。包括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DNA合成与修复基因、免疫基因、细胞信号和转导蛋白基因、蛋白合成和翻译基因、代谢相关基因、细胞周期蛋白基因、细胞凋亡基因、以及部分未知功能的基因等。结论:(l)初步构建IDc差异基因表达谱。(2)通过详细追踪差异基因的生物学信息,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存在多基因表达调控的改变,基因芯片技术可同时定量研究大量基因表达水平,能为认识肿瘤发病机制和个体化治疗提供生物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