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主多样性条件下小麦白粉病发生及其病原菌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白粉病是由(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全世界各主要小麦产区均有发生。目前主要采取种植抗病品种和化学防治进行防治。研究利用品种混种控制小麦病害的机制并建立其技术体系可以更安全有效的持续控制白粉病,本试验选用了五个抗病性不同的小麦品种京双16、京411、京冬8号、轮选987和保丰104。在2009~2010年期间进行田间多样性布局,研究在人工接种的条件下,不同抗性品种混种对小麦白粉病、小麦产量以及粗蛋白含量的影响;利用ISSR技术分析田间小麦白粉病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如下:对2009~2010年度的AUDPC进行分析表明:两品种混种对小麦白粉病的平均病害防治效应为4.27%,变化幅度为-13.5%~17.73%;三品种的平均病害防治效应为3.81%,其变化幅度为-25.55%~27.7%,多品种混种的平均病害防治效应为-17%,变化幅度为-13.37%~2.08%。进一步分析观测值与理论值显示,不同品种混种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害防治效果,同时不同品种混种之间的病害防治效应也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抗病比例越高,防病效果越好。出现这种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各混合组分的遗传背景有关。因此应选择遗传背景差异较大和抗感比例高的品种进行混种。对2009~2010年度的小麦产量和粗蛋白含量进行分析表明:两品种、三品种和多品种混种的平均相对增产率分别为-7.45%、-12.85%和-16.88%,不同品种混种间的差异性较大,且混种组成品种之间有互作效应。例如,京411和保丰104对产量有正面影响,而轮选987、京冬8号、京双16有负面影响,但在病害发生较轻的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混种还是表现出一定的增产优势对小麦产量和千粒重进行比较分析表明,小麦品种混种的增产不是完全通过影响千粒重来实现的。两品种、三品种和多品种混种中小麦籽粒粗白质含量平均相对增加率分别为-1.72%、-0.735%和-2.81%,其中两品种混种间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差异性较大,随着组成混合品种的数目的增加,其差异性有减弱的趋势。本研究选用8条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ISSR引物对田间采集的白粉菌标样进行PCR扩增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组合上采集的白粉菌标样的群体遗传多样性有较大的差异性,相对于病害前期,纯品种京双16、京411和京冬8号以及四品种组合京双16:京411:京冬8号:轮选987在病害后期采集的田间白粉菌标样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反而更少一些,白粉菌群体宗群数较少,优势宗群所占的比例较大,这表示品种的选择至关重要。品种混合种植小区的白粉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普遍高于纯品种小区;增加混合种植的品种数目并不能增加寄主对病原菌的稳定化选择。
其他文献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三叶斑潜蝇L. trifolii(Burgess)、南美斑潜蝇L. huidobrensis(Blanchard)是三种危险的外来入侵性害虫,严重危害蔬菜、花卉等植物。
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ND35菌株是一株从健康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分离出的内生真菌。表现出对多种病原真菌的拮抗活性,其次生代谢物质对多种农作物有较好的促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禾谷孢囊线虫(Cerealcyst nematode,CCN)是一种世界性的植物寄生线虫,且是个复合种群,近年来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作物之一,也是中国主要的夏粮作物,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山东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优越,是主要的夏玉米产区。但随着全球气候变
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 enzymogenes)属于黄单胞科(Xanthomonadaceae)、溶杆菌属(Lysobacter),是一种重要的革兰氏阴性生防细菌。该菌能产生多种胞外酶和小分子抗菌天然产物,
由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引致的大豆疫病是大豆上重要病害。药剂防治仍是目前防治大豆疫病的最主要措施,如何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杀菌剂以阻止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就显得尤为
首次报道了甘草叶斑病、羊蹄叶斑病、羊蹄叶枯病在世界的发生,羊蹄白粉病在中国吉林省的发生。详细描述了三种病害的症状及危害情况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