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903756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状态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至于会极大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和长远的接受效果。因此,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概念及特征入手,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过程,探究接受心理机制和心理模式,并在分析接受心理障碍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策略。   论文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基本结构由动力系统、接受图示系统与调控系统有机构成,在经历个体认知、情感、意志及个性心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过程中,通过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几个层面的运行及规律性的变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运行路线不断完善与发展。然而,受教育者总会遇到程度不同的接受心理,这就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难度。因此,要实现接受心理的顺利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考虑接受主体的知、情、意、行等个体接受差异,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人为本,贴近实际,应用接受心理的研究成果,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学科发展。   论文写作借鉴了接受心理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揭示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的心理现象,总结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过程及诸因素相互关系的接受心理机制,从而清晰地描绘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结构及心理模式的脉络。同时,论文从理论建构上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过程整合为一个系统,以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的模式与蓝图。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应用性,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的思想也愈加活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新的视角将研究的重点由教育主体转向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接受心理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接受心理模式,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一个重要创新。现实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并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理论体系,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以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接受效果。
其他文献
网络在高校中的普及和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网络环境的虚拟现实性、交互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特征,使得网络环境异彩纷呈,既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
目的:为了解餐饮具卫生状况,探索影响餐饮具卫生质量的因素,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餐饮具卫生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1年1月-2011年12月对相关餐饮单位(星级酒店、宾馆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