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螺栓球节点广泛应用于网架及双层网壳中,属于典型的半刚性节点。在传统的设计与分析当中,常忽略其节点抗弯刚度而将其假设为铰节点,实际上,该节点是介于刚接和铰接之间的半刚性节点,这种假定会造成结构实际内力与数值计算结果出现偏差,节点作为网壳重要组成部件之一,其力学性能会影响网壳的整体受力性能,因此有必要研究螺栓球节点的力学性能。本文考虑螺栓球节点的真实刚度,对螺栓球节点及其单层柱面网壳展开研究,并将螺栓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网壳结构的失效模式内蕴相关性及体系可靠度研究”(编号:5140849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2452020168);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编号:2020021160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螺栓球节点广泛应用于网架及双层网壳中,属于典型的半刚性节点。在传统的设计与分析当中,常忽略其节点抗弯刚度而将其假设为铰节点,实际上,该节点是介于刚接和铰接之间的半刚性节点,这种假定会造成结构实际内力与数值计算结果出现偏差,节点作为网壳重要组成部件之一,其力学性能会影响网壳的整体受力性能,因此有必要研究螺栓球节点的力学性能。本文考虑螺栓球节点的真实刚度,对螺栓球节点及其单层柱面网壳展开研究,并将螺栓球节点网壳的稳定性与刚接及铰接网壳进行对比。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和ABAQUS建立螺栓球节点精细化模型,得到其弯曲刚度、轴拉刚度、轴压刚度、压弯刚度和拉弯刚度,利用试验结果验证数值模拟的合理性,同时讨论螺栓球节点相关参数(螺栓直径、预紧力大小、锥尾壁厚和套筒厚度)及不同拉、压弯应力比对其刚度的影响。研究表明:螺栓球节点轴压刚度随套筒厚度及螺栓直径增大而提高。轴拉刚度随螺栓直径和锥头底板厚度增加而增大。螺栓球节点的临界预紧力为100 k N,其抗弯刚度随着螺栓直径的增大而增强。螺栓球节点受压弯作用时,极限弯矩随压弯应力比增大而减小。在同一拉弯及压弯应力比下,螺栓球节点的拉弯极限弯矩高于压弯极限弯矩,初始刚度未出现明显变化。(2)利用螺栓球节点静力性能参数化分析的结果并结合节点自身特性,基于三参数幂函数模型,考虑螺栓球节点预紧力大小及套筒厚度对节点刚度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确定预紧力和套筒对螺栓球节点初始刚度和极限弯矩的影响系数,推导螺栓球节点的弯矩-转角预测公式。经验证,该关系式能有效地预测螺栓球节点的弯矩-转角曲线。(3)对螺栓球节点数值模型施加低周往复荷载,通过节点的延性系数、等效粘滞阻尼系数、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分析其滞回性能。研究表明:螺栓球节点的滞回曲线呈饱满的纺锤型,骨架曲线呈典型的“S”型,延性系数及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均较大,表明节点具有良好的延性、受力性能及耗能性能。滞回曲线中,螺栓球节点的极限弯矩随螺栓直径增大而增大,套筒厚度增大使螺栓球节点的极限弯矩小幅度提高,锥头底板厚度改变对螺栓球节点的极限转角、耗能能力及延性均无显著影响。(4)考虑螺栓球节点的弯曲刚度、轴向刚度及弯矩和轴力共同作用下的节点刚度,对螺栓球节点单层柱面网壳建立数值模型并研究其静力稳定性。讨论网壳跨度及矢跨比对螺栓球节点网壳稳定性的影响,并对比螺栓球节点网壳、刚接及铰接网壳的稳定承载力。研究表明:刚接单层柱面网壳的失稳模态为顶端整体向下凹陷,其初始刚度和稳定承载力随刚接网壳跨度的增大而降低。考虑弯曲刚度的半刚接网壳,结构破坏时为跳跃失稳,其顶端中心杆沿跨向两侧面向下凹陷变形且失稳呈对称分布。考虑轴向刚度的半刚接网壳与同时考虑弯曲及轴向刚度网壳的荷载-位移曲线均未出现第二个临界点,网壳失稳时,均为顶部整体向下凹陷变形。铰接网壳失稳时,其顶端中心节点产生扭转变形,网壳整体呈现扭转破坏。在不同网壳参数下,刚接网壳的稳定承载力远大于铰接及半刚接网壳。其中,铰接网壳的初始刚度和稳定承载力均为最低,故不建议将铰接节点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单层柱面网壳中。
其他文献
寻根溯源,乡村情结与日俱增,乡村被形象地比喻为“冻结的历史”。这些历史能否通过乡村文化景观的形式展现给现代游客并发挥其文化、生态、经济等效益,关键在于景观吸引力是否充足。目前,一些特色古镇的传统建筑、耕作历史、表演艺术等文化元素的活态保护和创新发展不仅对乡村景观质量和特色有重要的提升价值,也能指导现代社会的生产和开发,然而,尽管当代居民的精神文明突飞猛进,乡村文化小镇陆续投入使用,但由于其景观规划
关中地区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是提供传统村落发展和孕育着传统村落景观的优势条件,关中地区在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持续了近千年,在经过千百年来的沉淀,积攒了拥有深厚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历史古村落。历史村落的发展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先辈们选择村落聚居的方式形成了传承至今的农村风貌,在村落的形成当中产生了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是开辟中国历史的先河,从粮食生产到村落建设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如今全国传统村落的数量在每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民对于城市规划布局的需求由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转变为追求生态、人文、经济的综合效益。城市公园作为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城市的发展建设意义重大。城市公园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场所,能够提升城市的市容市貌,改善城市的生态问题。高质量城市公园的建设,有利于展示城市的精神文化,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多功能的城市公园不仅可以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功能,
禅宗美学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派别之一,对中国的审美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促进了文化艺术领域中“意境”论的确立和发展,在中国传统的诗词、书画、园林等领域里都可以看到其印记。现代园林景观在满足基础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还应具备人文内涵、承接地域文脉、联系现代人与空间的情感精神。但在当下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现代景观面临着缺乏民族独特性、同质化现象严重、美学内涵缺失和精神空间匮乏等多方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内部不但面临着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还存在着雨洪的不合理利用和管理。为解决这系列问题,国家在2013年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在未来的城市居住区要大力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但不同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都有自身的问题,本论文以西安空港阳光里居住区为研究设计对象通,通过文献归纳、案例研究、资料收集和案例实践四种研究方法,对有关居住区景观海绵城市进行了专项设计,现将
校园开放空间作为师生室外活动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在改善校园微气候、吸引更多使用者和提高师生健康福祉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体室外的热舒适感不仅受到微气候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活动强度的影响。但是目前关于室外不同活动水平对热舒适感觉影响的研究还较少。因此,为探究校园开放空间不同活动强度的人体生理和热响应状况,本研究采用气象参数测量、纵向问卷调查和生理参数测量结合的方法,调查了54名健康大学生在六个校园开放空
现代城市居民需要有效的方法来缓解由快速、高压的生活节奏所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压力。鸟鸣是组成城市声景的重要元素之一,对压力感知恢复有积极的影响,而具体哪种环境的鸟鸣可以最大化提供恢复效益的问题尚未解决。因此,本文研究城市不同空间类型与鸟鸣恢复效益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今后基于鸟鸣感知的城市复愈景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从而提高城市生境质量,缓解城市居民精神压力,提供更舒适的身心体验,为人们带来更多的
随着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的成功申遗,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成为风景园林、城市规划、人文地理等学科领域研究热点。本研究选取黄河西岸的韩城市为对象,构建运河遗产廊道。陕西韩城市遗产廊道是以沿黄河分布遗产资源为主体,整合周边各类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的一个功能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复杂系统。构建陕西韩城市遗产廊道的目的是从整体性的保护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活化遗产资源,增强韩
公园是居民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休闲性体力活动发生的主要载体。适当的体力活动是预防慢性病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了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主城区内5座公园(杨凌树木园、教稼园、后稷公园、会展中心绿地、杨凌渭河湿地公园)的公园特征,通过对公园游客随机进行结构式访谈,共获取了1099名公园使用者人口学特征、体力活动行为和体重指数的数据。通过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皮尔逊相关性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公园特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期待能在景观中获得良好的游览体验。人类感知景观时会运用多种感官,其中视觉和听觉最为重要。因此当前风景园林学术界的发展趋势逐渐从只侧重于视觉美学的方面,转向听觉或其他感知,从而营造更贴合游人多感官体验的需求以及更具参与感的景观。为了更准确的了解人们在城市景观中视听感知特点及其与游览体验的关系,本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6个城市公园中的10个样地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