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马拉雅造山带淡色花岗岩蕴含着大量碰撞造山过程中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以及中下地壳物质物理化学行为的信息,是探究青藏高原地球深部重要的岩石探针。本文以喜马拉雅地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为基础,结合区域上最新的研究成果,整理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体分布特征。根据其特征矿物不同,可分为二云母花岗岩、电气石淡色花岗岩和石榴石淡色花岗岩三种岩性。沿着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与高喜马拉雅带走向部分,其中特提斯喜马拉雅整体以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要岩性,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则以电气石淡色花岗岩与二云母花岗岩为主。其中4524Ma期间淡色花岗岩主要分布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以早期富钠、高Sr/Y为特征二云母花岗岩。渐新世多为与电气石二云母伴生的高分异石榴石淡色花岗岩。两带在中新世可将其分为两期:(1)1421Ma: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均为分布于中段的二云母花岗岩,而高喜马拉雅带在整条带上普遍发育,从西到东依次为电气石二云母花岗岩—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2)712Ma:多为二云母花岗岩以及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同期出露。以二云母花岗岩为主体,可见少量渐变过渡的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上,淡色花岗岩整体上具有较高的SiO2和Al2O3,较低的TiO2、MgO和CaO,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其中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东段二云母花岗岩明显富钠,具有高Sr/Y、低Rb/Sr比值和初始87Sr/86Sr比值特征,是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碰撞早期阶段,加厚下地壳发生角闪石脱水熔融形成的。中段西端低Rb/Sr的二云母花岗岩以白云母水致熔融成因为主,而东端则多为脱水熔融成因;石榴石淡色花岗岩具有高Rb/Sr比值、明显的Eu负异常和“四分组”效应,显示出高分异花岗岩特征;高喜马拉雅带淡色花岗岩整体具有较高的Rb/Sr比值,其中电气石花岗岩由白云母脱水熔融形成,而二云母花岗岩由黑云母脱水熔融形成,年龄集中在1520Ma。12Ma的低Rb/Sr二云母花岗岩为白云母水致熔融成因。源区主要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的变泥质岩。但中段淡色花岗岩更高的87Sr/86Sr比值,可能是受到长英质物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