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肺癌脑转移瘤在放化疗联合中药治疗前、后ADC值的变化,分析病灶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的早期ADC值变化规律,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作为一种早期、无创、可重复的功能学成像方法,通过对治疗早期ADC值检测,来评价肺癌脑转移瘤放化疗联合中药治疗疗效的早期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0例经病理或临床及影像学确诊为肺癌脑转移瘤病人,分别对患者放化疗联合中药治疗前1周,治疗1周期,治疗2周期后进行T1WI平扫、T2WI平扫、T1WI增强MRI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通过在常规及T1WI增强MRI图像上选择病灶最大层面并测量其最大径,对比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期肿块体积变化,依照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将其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然后把DWI图像(b=0,1000s/mm2)传送到飞利浦工作站生成ADC图,测量出ADC值,对治疗前有效组与无效组ADC值进行对比,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了解治疗前病灶ADC值大小是否对于肺癌脑转移瘤治疗疗效有预测作用。通过公式计算有效组与无效组治疗1周期的ADC变化率:△ADC%=(ADC后-ADC前)/ADC前×100%,对治疗后1周期有效组与无效组△ADC%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对比分析,了解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根据不同组别的△ADC%的数据,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治疗1周期△ADC%诊断效能,得到△ADC%最佳阈值。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结果:30例患者共计43个肺癌脑转移病灶,治疗前病灶最大直径为(2.78±0.15)cm,治疗1周期后病灶最大直径为(2.69±0.14)cm,病灶治疗前与治疗1周期最大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5,P=0.092),提示肺癌转移瘤病灶在综合治疗早期体积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在治疗后2周期后,病灶最大直径为(2.24±0.13)cm,与治疗前病灶最大直径为(2.78±0.15)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0,P=0.000),有效22例(有效组),无效21例(无效组),提示病灶在治疗后2个周期后体积变化有统计学差异。肺癌脑转移瘤治疗前一周内有效组的平均ADC值(0.97±0.05)×10-3mm2/s,而无效组平均ADC值为(1.17±0.06)×10-3mm2/s,有效组与无效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2.42,p=0.083),说明治疗前病灶ADC值不能有效预测治疗反应。有效组治疗前1周期平均ADC值(0.97±0.05)×10-3mm2/s,治疗1周期后平均ADC值(1.21±0.04)×10-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6,p=0.000)。说明有效组在治疗1周期后ADC值明显增高。而治疗无效组治疗前1周期平均ADC值(1.17±0.07)×10-3mm2/s,治疗后1周期后平均ADC值(1.20±0.08)×10-3mm2/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p=0.33),说明无效组在治疗1周期后病灶ADC可能增大或者减小。根据公式计算出△ADC%=(ADC后-ADC前)/ADC前×100%,有效组ADC值变化率增加比较明显,△ADC(%)=(28.23±3.97)%,而无效组ADC值变化率有轻度的增加或部分病灶△ADC值减少,△ADC(%)=(2.5±2.27)%。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学方法,所得治疗1周期后在有效组与无效组之间ADC值变化率存在统计学差异(t=5.537,p=0.029),即治疗后1周期有效组ADC值变化率高于无效组。然后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治疗1周期ADC值变化率诊断效能,以治疗1周期ADC值升高以12.9%为阈值时,检测肺癌脑转移治疗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85.7%,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8,95%的可信区间0.805~0.992,提示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结论:1.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DWI-MRI)可作为一种早期、无创、可重复的功能学成像方法,能够反映肿瘤治疗早期的微观病理改变,可以早期预测肺癌脑转移瘤放化疗联合中药治疗的疗效。2.肺癌脑转移瘤治疗前1周ADC值的大小,暂不能作为预测放化疗联合中药治疗疗效的一个指标。3.肺癌脑转移瘤在放化疗联合中药治疗1周期后,ADC值变化率预测治疗疗效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以治疗1周期ADC值变化率升高12.9%为阈值时,预测其治疗有效的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