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测近视眼相关参数与屈光度关系的研究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ri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近视眼眼部血流动力学参数,探讨近视眼眼部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与屈光度之间的关系及屈光度与眼压、眼轴、眼球横径的关系,为近视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视力正常的学生志愿者(22例,44只眼)作为对照组,轻中度近视组(25例,50只眼)、高度近视组(21例,42只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志愿者均于2019年9月-2019年12月完成高频超声检查、视力检查以及眼压测量,其中高频超声检查包括OA(Ocular artery,眼动脉)、ACA(Anterior ciliary artery,睫状前动脉)、SPCA(Short post ciliary artery,睫状后短动脉)及CRA(Central retinal artery,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Peak systolic velocity,收缩期峰值流速)、EDV(End diastolic velocity,舒张末期流速)、RI(Resistance index,阻力指数)以及眼轴、眼球横径的长度,视力检测包括双眼视力和屈光状态的测量。最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q检验、Pearson直线相关等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参与本次研究的志愿者OA的PSV、EDV、RI与屈光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1=-0.089,P1=0.301;r2=-0.113,P2=0.191;r3=0.100,P3=0.245);ACA、SPCA、CRA的PSV、EDV与屈光度呈负相关(P0.05);高度近视组与正常视力组、轻中度近视组相比,SPCA、CRA、ACA的PSV、EDV减低,RI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近视组与正常视力组相比,ACA的PSV、EDV有显著性差异(q1=3.27,P1<0.05;q2=3.81,P2<0.05),CRA的EDV、RI有显著性差异(q1=4.03,P1<0.05;q2=3.61,P2<0.05)。3、各分组之间眼轴、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069,P1<0.01;F2=17.202,P2<0.01),眼球横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80,P=0.142)。结论:1、ACA、SPCA、CRA的PSV、EDV与屈光度呈负相关,RI与屈光度呈正相关;近视眼部ACA、SPCA、CRA血流减低,进而眼部血液供应不足,可能是导致屈光度加深的重要因素之一。2、随着屈光度的增加,眼轴增长、眼压增高,眼轴的增长和眼压的增加也可能是导致近视形成的主要因素,眼轴的增长和眼压的增加与近视的发展过程可能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脊髓损伤往往会引起神经元结构和功能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导致神经功能被破坏,感觉和运动能力部分或全部丧失,甚至截瘫或四肢瘫痪[1]。脊髓损伤按照病理进程一般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和继发性脊髓损伤。原发性脊髓损伤往往是由外因或内因直接作用于脊髓引起的机械损伤,一经出现则无法挽回。急性脊髓损伤后,由炎症反应、自由基诱导的氧化损伤等介导的瀑布放大式组织自毁级联反应称为继发性损伤,会导致损伤区域扩大使
背景及目的:相对于病因明确的脑卒中,卵圆孔未闭在隐源性卒中(原因不明卒中)的患者中更常见。隐源性卒中治疗是在当今仍是一个难题,当卵圆孔未闭合并隐源性卒中时,采取封堵治疗还是单纯药物治疗一直存在争议。本文的目的是对封堵治疗及药物治疗在卵圆孔未闭合并隐源性卒中的二级预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系统系评价。方法:纳入有关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与药物治疗对隐源性卒中治疗的临床实验。本研究将这些实验的终点事件定义为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在子痫前期高危人群中的预防作用。方法:使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子痫前期”、“慢性高血压”、“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preeclampsia”、“eclampsia”、“hypertensive,pregnancy-included”、“asprin”、“acetyls
目的观察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rhGH)治疗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ACH)和软骨发育低下(hypochondroplasia,HCH)患者疗效及副作用。探索、积累rhGH治疗骨骼发育异常导致矮身材的经验。方法1.收集经基因检测确诊为ACH及HCH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身高、体重等。2.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下,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两种角膜散光标记法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准确性;比较应用两种角膜散光标记法的SMILE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SMILE手术且近视散光度数≥-1.00D的患者60例(94眼)
目的:分析SSc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为进一步认识SSc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0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医院就诊的SS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其人口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预后危险因素。根据皮肤受累范围,将患者分为局限型SSc(Ic SSc)和弥漫型SSc(dc SSc);随访患者资料,再根据随访患者的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者差别,采用Kap
目的:探索心、肝铁MRI的T2*水平是否与重型β地中海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有关,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34例年龄在2~14岁首次行HSCT治疗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患儿进行移植前心铁、肝铁MRI检测,同时记录移植前的血清铁蛋白(SF)、肝功能、凝血功能、心肌酶、肌钙蛋白I、射血分数(EF)、肝脏大小结果,并监测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死亡率、嵌合率、移植后常见并发症(如移植物抗宿主病
目的:探讨mi R-125a-5p、mi R-145-3p和mi R-145-5p在视神经炎(O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水平,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差异表达的micro RNA在ON发病过程中的分子调控网络。方法:收集ON患者5例(ON组)及同期体检健康者5例(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法检测PBMC中mi R-125a-5p、mi R-145-3p
目的:通过观察真实世界里采用阿帕替尼、索拉非尼作为一线治疗方案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状态,回顾性分析及对比阿帕替尼、索拉非尼在晚期肝细胞癌一线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同时探讨在靶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局部治疗是否较单纯靶向治疗更能增加晚期患者的临床获益,为实际临床工作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选择不同治疗策略提供证据支持。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组
目的:探讨研究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对心脏瓣膜置换术(Heart valvere placement HVR)体外循环(coronary heart disease CBP)患者应激因素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择期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40例,年龄在25~60岁,术前(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