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人体左髂总静脉的形态学研究目的:研究左髂总静脉(LCIV)受压部位及相邻节段的形态结构特征,以探讨LCIV受压后的力学特性及血管重塑机制。方法:解剖80例无明显异常的成年尸体(男42例,女38例),观测LCIV受压段及相邻节段外径、右髂总动脉(RCIA)与LCIV的相交角度以及右髂总静脉(RCIV)相应部位的外径;随机选择18例标本采用Masson染色,观测受压段及其近侧、远侧段以及对侧相应部位的平滑肌(SM)、弹力纤维(EF)、胶原纤维(CF)等组织成分的变化。结果:受压段静脉管壁塌陷、菲薄。与对侧相应部位及受压处近侧和远侧段相比,受压处管径扩大(P<0.01);与RCIV比较,LCIV各节段SM相对含量降低,而CF和EF相对含量增加(P<0.05 );与相邻节段相比,除近侧段的EF以外,其他各项指标差异都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LCIV的受压,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诱导产生管壁重塑,引起管壁弹性成分改建以及粘连结构形成。(2)上述形态改变进一步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从而加剧组织学的改变。(3)这一系列变化可能是导致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重要原因。第二部分静脉受压动物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静脉受压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及其它原因所致的静脉压迫性损伤的病理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四组,用4.5#、5#、6#等型号注射针头放置于左髂总静脉旁,用相同的拉力将左髂总静脉和左髂总动脉与针头一同结扎,抽出针头,造成髂静脉不同程度的受压、狭窄。观测左髂总静脉腔内压力的变化和不同时间点的组织学表现(HE/Masson染色)以及左下肢的术后表现。结果: 4.5#、5#针头组出现明显的髂静脉压力增高(P< 0.05),4.5#针头组左下肢术后出现淤血、涨肿,术后3天逐渐恢复。组织学改变随时间推移而愈发明显。假手术组、6#针头髂静脉压力则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 (1)用5#针头作部分髂静脉结扎致髂静脉受压缩窄,是模拟人左髂总静脉受压的最佳选择;(2)静脉受压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导致管壁形态和组织结构改变。第三部分c-myc、MMP9在受压静脉管壁的表达目的:检测c-myc蛋白和MMP-9在受压静脉管壁的表达,初步探讨静脉受压后血管重塑的分子机制。方法: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1只)和实验组(每时间点各3只,共21只),按第二部分方法造模。分别在0.5h、12h、24h、48h、72h、7d、14d取材,明胶液包埋后冰冻切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myc蛋白和MMP-9的表达,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切片的平均积分光密度(IOD)。结果:对照组和正常静脉管壁均未见c-myc蛋白、MMP-9表达,实验组c-myc蛋白从12h开始表达,MMP-9从24h开始表达上调,并逐渐增强, IOD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7d时两者表达同时达到高峰。c-myc蛋白与MMP-9在受压静脉管壁的表达呈正相关(r=0.7532, P <0.05)结论:c-myc基因产物和MMP-9在受压静脉管壁表达增强,两者在受压静脉管壁重塑过程起着重要作用;c-myc基因和MMP-9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