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胃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不同胃转流术式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初步探讨胃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方法:(1)回顾性分析华山医院普外科2004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行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且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血糖的变化情况及维持正常血糖所应用降糖药物的剂量变化。(2)将36只6-8周龄的雄性GK大鼠(Goto-Kakizaki rats)随机分为6组,第1组:行十二指肠旷置、保持胃容量的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第2组:行十二指肠旷置、保持胃容量的胃空肠端侧吻合术;第3组:行胃部分切除、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第4组:行胃部分切除、胃空肠端侧吻合术。第1、3组中空肠与空肠吻合口和第2、4组中胃空肠吻合口距屈氏韧带均为3cm。第5组手术方式同第1组,但空肠与空肠吻合口距屈氏韧带10cm。第6组:胃十二指肠交界处切断,再原位吻合。手术各组术后观察36周。各组在设定的多个时间点测定空腹血糖(FP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l(IGF-1)。结果:(1)12例患者中,7例患者血糖恢复正常,不用任何降糖药物;2例患者药物减量可维持正常FPG水平;3例患者血糖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75%。(2)1-5组大鼠术后血糖均得到良好控制(P<0.05),第6组术后血糖无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第1、3组之间以及第2、4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1、3、5组血糖改善比第2、4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周OGTT峰值,第1、5组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3、4组虽较术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周OGTT 3h水平,第1、3、5组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第2、4组虽较术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5组大鼠术后血糖均得到良好的控制(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术后36周OGTT峰值及3h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36周GLP-1水平,第1、2组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第1组水平高于第2组(P<0.05);第6组术后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6周IGF-1水平,第1组较术前升高(P<0.01),第2组亦较术前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第6组术后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胃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是有效的;行十二指肠旷置、保持胃容量的Roux-en-Y胃空肠吻合术既能最有效降低血糖,又对机体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是相对比较理想的术式,且不宜盲目增加旷置肠襻长度;GLP-1、IGF-1在胃转流术后血糖的改善过程中是比较重要的中介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