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和目的听力残疾给社会、家庭带来负担的同时极大的降低了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听力残疾不仅影响该人群听力,更影响其生理、心理的正常发育,因此聋儿及青少年听障人群的听力康复更有其特殊性及重要性。助听器(hearing aid,HA)和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是目前补偿或重建听力采用的两种主要手段。但即使选择最合适或者最先进的助听设备,在现实、复杂环境中听力改善效果仍不理想,限制该人群的听觉康复效果,影响其成长,而分析原因主要与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的下降有关。听觉辅助系统(assistive listening system,ALS)无线调频系统(frequency modulated system,FM系统)能通过针对性转换目标声音、放大目标声音以达到提高SNR目的,弥补、改善助听设备在真实环境中的听觉缺陷。但既往关于FM系统的研究集中于国外、母语为非声调型语言(英语)的听障人群,且多以言语识别正确率为评估指标,忽略声调型汉语普通话的听障人群,也忽略了对听障人群生理、心理等主观表现的评估,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本课题利用助听设备与FM系统整合形成的新型助听整合系统探讨其在复杂环境中对听障患者的言语康复效果。纳入母语为声调型、汉语普通话的听障人群为实验对象,评估其言语感知能力并观察实验中受试者主观表现等的变化。明确并验证FM系统的听觉及言语改善情况。2.方法分别纳入11名人工耳蜗植入者及11名助听器佩戴者为实验对象,年龄波动范围为4岁-9岁,具体筛选标准见正文。以豪斯研究所(House Institute)研发定制的中文开放式言语感知软件(mandarin speech perception,MSP)作为言语声刺激,收集受试者在不同条件下的言语识别成绩、反应耗时成绩,并观察受试者在整个测试中主观表现的变化。测试共包括14个不同条件:2种输入方式:单独使用助听设备(microphone,M)和助听设备耦连FM系统(FM+microphone,FM+M);7种不同的SNR水平:安静时及噪声强度分别为50、55、60、65、70、75d B SPL大小(始终保持助听设备处言语强度为65d B SPL)。收集、整理数据后,选择重复测量(两因素、多水平)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因素为不同输入方式(M、FM+M组),组内因素为不同SNR水平(安静、不同噪声水平)。采用Post-hoc Bonferroni配对统计方法进一步分析人工耳蜗耦连FM系统的优势。3.结果1)第一部分实验结果:对于人工耳蜗受试者,数据统计分析显示:在所有噪声水平条件下人工耳蜗耦连FM系统后均能获得显著的听觉言语改善效果(所有p<0.05),且竞争性噪声强度愈大改善效果愈明显。实验中观察到,采用人工耳蜗耦连FM系统输出方式时,受试者在每组字词的测试中表现自信、反应迅速。另外,实验中还发现:随着噪声强度的逐渐增加,言语识别表现逐渐降低。2)第二部分实验结果:对于助听器受试者,数据统计分析显示:除了安静及噪声强度在50d B SPL大小两种条件下受试者对每组字词的平均言语识别成绩和平均反应耗时成绩无显著差别(p>0.05),其余所有模拟噪声水平下耦连FM系统后的言语识别能力及反应耗时显著优于单独使用助听器者(所有p<0.05)。另外,实验中亦发现:随着噪声强度的逐渐增加,言语识别能力逐渐下降。4.结论助听设备耦连FM系统后,能在短期内显著改善听障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也可能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更好的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