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群体的崛起是20世纪国际文坛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爱丽斯·沃克(Alice Walker,1944—)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本文选择她的长篇小说力作《父亲微笑之光》(1998)为论析对象,借用西方女性主义“百纳被”的隐喻,分别侧重从种族、性别和文学审美三个视角揭示其丰富复杂的思想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分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评述爱丽丝·沃克与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关联性,梳理国内外关于沃克小说《父亲微笑之光》的研究现状,阐明本文研究的思路,角度与论旨。正文包括三章的相关的论述。第一章以小说中父亲形象鲁滨逊为核心,侧重从后殖民批评语境探讨其父亲形象所聚焦的文化身份和种族问题。观照鲁滨逊的黑人文化身份从迷失到寻回的历程,呈现沃克对边缘文化或少数族裔文化命运的忧心,表达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多元共生的理想。小说展示了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对多重民族文化身份和话语的关注和思考。第二章以小说中女儿形象及父女关系为核心,侧重在女性主义理论框架中分析其性别话语。认为小说表达了沃克基于边缘文化、黑人女性、嫘斯嫔的立场,体现出对黑人女性命运的同情和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揭示她构建两性和谐愿望的“妇女主义”的思想和审美价值取向。第三章以小说的文学特质为核心,主要从种族和性别两大视角出发,分析作者在文本中体现的“审父”母题的两种变异形式。通过对父亲形象的丑化以及精神上“父亲”的寻回,论述爱丽斯·沃克通过这样的情节安排,表达了沃克对边缘文化和边缘群体的关注,希翼建立在种族冲突中文化和而不同,性别上男女双音合奏的美好希望。第四章以小说的文学叙事特色为核心,从后现代文化风格维度揭示其文学多元叙事等表现技巧与美学意义。爱丽斯·沃克的小说体现了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作家边缘化的文学写作策略,折射了后现代叙事的特色,表达了从冲突走向和谐的文化多元共生、男女和平共处的文学审美理想。结语爱丽斯·沃克的小说力作《父亲的微笑之光》从种族文化身份、性别话语和文学审美三个维度表达了她对当代美国文化选择的思考以及对黑人女性命运的关注,呈现出“缝制百纳被”美国黑人女性审美文化的图式,批判了文化身份异化、性别话语扭曲的白人男性中心主义的偏颇,并以后现代叙事技巧与美学风格描述了理想主义的“父亲的微笑之光”,寄托了作者希望建构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之间和谐共存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好梦。小说启迪人们对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种族和性别问题加以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