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涎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 PA)是口腔颌面部常见良性肿瘤。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51%,占良性肿瘤的88%。女性略多于男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60岁最多见。好发于腮腺和颌下腺,其中80%-90%发生于腮腺,约3%-4%可发生癌变并发生转移,甚至导致死亡。该瘤虽为良性,但包膜常被瘤细胞侵袭或包膜结构不完整,是介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因此依其生物学特性分类,也可将其归类为临界瘤。该瘤膨胀性生长影响容貌,且手术后易复发,5年后的复发率为3.4%,多次复发有恶变可能,复发次数越多,其恶变的可能性将越高。本研究目的为检测PA组织中是否存在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Tumorassociated fibroblasts, TAFs),进而研究PA来源TAFs的生物学特性,并与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来源的TAFs相比较。材料和方法:病例组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PA患者66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40例,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对照组为同时期同一地区无血缘关系个体的正常涎腺,共18例。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组织固定、包埋、切片等处理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波形蛋白(Vimentin,VIM),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 MMP-2)在66例PA及18例对照组中的表达。使用Image pro-plus6.0(IPP6.0)、SPSS16.0软件进行蛋白定量及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用于细胞实验的PA、ACC组织取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原代细胞提取,置于CO2细胞培养箱中培养,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细胞鉴定,待细胞铺满瓶底面积的70-80%时,取细胞进行迁移试验,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以计算细胞迁移面积的大小判断其迁移速度。结果:VIM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α-SMA在PA间质中表达高于对照组(p<0.001),MMP-2在PA间质中表达高于对照组(p<0.001)。TAFs迁移实验证明PA来源的TAFs较ACC来源的TAFs迁移速度慢,并且MMP-2在ACC间质中表达高于PA组(p<0.05)。结论:1. TAFs存在于PA组织中。2. PA来源的TAFs比ACC来源的TAFs迁移能力弱。3. MMP-2在正常涎腺、PA及ACC间质中的表达量呈递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