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我国近海的代表性海域:胶州湾、长江口海域、厦门西港、厦门筼筜湖、广东大亚湾和香港海域,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进行微型硅藻的生态特征和分类学研究,生态学特征研究包括微型硅藻在各代表性海域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组成、细胞数量、时空分布、季节动态以及群集结构;分类学研究包括对各个微型硅藻种类进行电镜下的形态学观察、分类特征描述和生态分布研究,获得新种以及我国新记录的科、属、种和变种,另外,选择我国近海海域重要的赤潮原因种:骨条藻和拟菱形藻种类进行模糊种的分类学研究。结果如下:
1、于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间,每月采样一次,研究了胶州湾的微型硅藻群集,共鉴定微型浮游硅藻23属69个种和变种。各季节的优势种组成变化大,周年优势种类是隐秘小环藻 clotella cryptica 和极小舟形藻 Navicula perminuta,其周年细胞数量分别为3.86×104cells/L和3.4×104cells/L,在微型浮游硅藻周年总细胞数量中的占有比例分别为8.41﹪和7.41﹪。各季节微型浮游硅藻细胞数量变化范围在4~125.6x10<3>cells/L,平均值为3.53×10<4>cells/L。微型浮游硅藻细胞数量在2006年4月达到最高值(1.26x10<5>cells/L)。微型浮游硅藻细胞数量在总硅藻细胞数量中的平均占有比例为83.59﹪。微型浮游硅藻群集平均多样性指数H为3.22。
2、分别于2002年5月、8月、11月、2003年2月和5月研究了长江口赤潮高发海区的微型浮游硅藻群集,共鉴定微型浮游硅藻38属的101个种和变种。玛氏骨条藻是该海域占据绝对优势的种类,最高细胞数量达到1.03×10<7>ells/L,周年细胞数量在微型硅藻周年总细胞数量中的占有比例达到81.41﹪。微型浮游硅藻的种类数(9.79种)和细胞数量(6.57×10<5>cells/L)都在2003年8月份达到高峰值。在垂直分布上,底层海水中微型硅藻的种类数和细胞数量都高于表层海水。在水平分布上,表层和底层海水中的微型硅藻均主要分布在东经122.5~123°、北纬30~31°附近的海域。微型浮游硅藻细胞数量在总硅藻细胞数量中的平均占有比例为83.08﹪。微型浮游硅藻群集平均多样性指数H为1.73。
3、于2003年lO月至2004年10月间,每月采样一次,研究了厦门西港的微型浮游硅藻群集,共鉴定微型浮游硅藻48属的143个种和变种。骨条藻是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类,周年细胞数量达到4.2l×10<6>cells/L,在微型浮游硅藻周年总细胞数量中的占有比例达到37.8﹪,海链藻种类也是重要的优势种类。微型浮游硅藻细胞数量在2004年2月达到最高值。没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在水平分布上,胡里山水域的微型浮游硅藻种类数(平均值24.04)高于宝珠屿水域(平均值22.25),而宝珠屿水域的微型浮游硅藻细胞数量(平均细胞数量为2.65×10<5>cells/L)高于胡里山水域(平均细胞数量为1.33×10<5>celIs/L)。微型浮游硅藻细胞数量在总硅藻细胞数量中的平均占有比例为88.66﹪。微型浮游硅藻群集平均多样性指数H为1.86。 4、于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间,每月采样一次,研究了厦门筼筜湖的微型浮游硅藻群集,共鉴定微型浮游硅藻36个属的97个种和变种。玛氏骨条藻是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类,周年细胞数量(总细胞数量为7.62×10<6>cells/L)在微型浮游硅藻周年总细胞数量中的占有比例达到72.36﹪。角毛藻、海链藻和小环藻种类也是重要的优势种。微型浮游硅藻的种类数在2004年9月份最高(42种),细胞数量在2005年1月最高(平均细胞数量为5.26×10<6>ells/L),主要贡献者是骨条藻,占细胞数量的99.58﹪。微型浮游硅藻细胞数量在总硅藻细胞数量中的平均占有比例为95.8﹪。微型浮游硅藻群集平均多样性指数H为1.59。
5、于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间,每月采样一次,研究了厦门港附着硅藻群集,共鉴定微型附着硅藻25个属的73个种和变种。极小舟形藻是厦门港附着微型硅藻群集中生物学重要值(BVI)最高的种类,BVI达到74。碎片菱形藻是厦门港附着微型硅藻群集中第二重要的种类,其总BVI值为71。
6、于2004年6月至2005年6月间,每月采样一次,研究了广东大亚湾的微型浮游硅藻群集,共鉴定微型浮游硅藻32个属的80个种和变种。热带骨条藻是第一周年优势种类,平均细胞数量总值为1.68×10<5>cells/L,在微型浮游硅藻周年总细胞数量中的占有比例达到39.05﹪,帕尔海链藻是第二周年优势种,周年细胞数量总值为1.19×10<5>cells/L,占有比例为27.63﹪。微型浮游硅藻种类数的最高值出现在2004年12月(33种),细胞数量的最高值出现在2004年9月和2005年6月,分别达到9.52×10<5>cells/L和1.11×10<6>cells/L。微型浮游硅藻在种类数和细胞数量没有显著的垂直分布特征。微型浮游硅藻细胞数量在总硅藻细胞数量中的平均占有比例为83.32﹪。微型浮游硅藻群集平均多样性指数H为2.14。
7、于2004年9月至2005年9月间,每月采样一次,研究了香港海域的微型浮游硅藻群集,共鉴定到微型浮游硅藻42个属的117个种和变种。奇特小盘藻是香港海域的第一周年优势种,平均细胞数量为2.5x10<5>celIs/L,在微型浮游硅藻周年总细胞数量中的占有比例为27.58﹪,骨条藻、角毛藻和海链藻种类也是常见的优势种类。微型浮游硅藻种类数和细胞数量的最高值都出现在2004年10月,种类数为41种,平均细胞数量为5.26x10<5>cells/L。微型浮游硅藻种类数和细胞数量在底层海水中的含量均高于表层海水,微型浮游硅藻种类数在表层和底层海水的平均值分别为14.43种和20.14种,表层平均细胞数量为1.07x10<5>cells/L,底层的平均值为1.88x10<5>cells/L。微型浮游硅藻细胞数量在总硅藻细胞数量中的平均占有比例为86.93﹪。微型浮游硅藻群集平均多样性指数H为1.61。 8、中国近海各个海域之间的微型硅藻共有种类随地理距离渐远而减少。骨条藻种类是我国近海海域最主要的硅藻优势种类,尤其是在长江口海域和厦门筼筜湖水体中,角毛藻、海链藻和小环藻等微型浮游硅藻的种类也是我国近海海域重要的优势种。在我国近海海域,微型硅藻是硅藻群集中的重要部分,微型硅藻细胞数量在共硅藻细胞数量中的占有比例都在80﹪以上。从微型硅藻群集的多样性指数 H 初步判断,胶州湾的水质最好,大亚湾其次,长江口海域和厦门西港的水质再次,筼筜湖和香港海域的水质最差。
9、通过对采自我国近海代表性海域302份水样的电镜观察和拍照,共鉴定微型硅藻22科65属的215个种和变种,以及10个未鉴定种。对各个种类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和生态分布,并提供了相对应的光镜和电镜照片。
10、发现了5个新种,分别是Eunotogramma gibbus Li et Gao驼峰井字藻、Anaulus crinitus Li et Gao具发背沟藻、Fallacia symmetrica Li et Gao对称曲解藻、Haslea dayaus Li et Gao大亚湾海氏藻、Haslea xiamensis Li et Gao厦门海氏藻。
11、发现1个我国新记录的科:背沟藻科;19个我国新记录的属:星盘藻属、环盖藻属、海网藻属、海环藻属、背沟藻属、伯克力藻属、等半藻属、短纹藻属、对纹藻属、曲解藻属Fallacia、泥生藻属、鞍眉藻属、半舟藻属、普氏藻属、海氏藻属Haslea、斜柄纹藻属、微壳藻属、长曲壳藻属和原龙骨藻属;以及47个我国新纪录的种和变种,丰富了我国微型硅藻的种类多样性。
12、针对骨条藻种类进行了模糊种的形态学观察研究,共鉴定到7个种类:中肋骨条藻、多恩骨条藻、玛氏骨条藻、曼氏骨条藻、拟中肋骨条藻、敏盐骨条藻和热带骨条藻,其中3个为我国新记录的种:多恩骨条藻、拟中肋骨条藻和敏盐骨条藻。对各骨条藻种类进行了形态学比较研究,并作了形态学种类检索表。本研究结果澄清了我国近海海域骨条藻的种类组成,丰富了我国骨条藻属的种类多样性,更新了以往对骨条藻各个种类的形态学认识。使我国骨条藻的分类学研究与国际最新研究结果相一致,为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的资料和数据。
13、在针对拟菱形藻种类的模糊种形态学研究中,共鉴定13个拟菱形藻种类:美洲拟菱形藻、巴西拟菱形藻、花形拟菱形藻、靓纹拟菱形藻、尖细拟菱形藻、柔弱拟菱形藻、海氏拟菱形藻、线形拟菱形藻、多列拟菱形藻、多纹拟菱形藻、亚伪善拟菱形藻、拟柔弱拟菱形藻和尖刺拟菱形藻,其中美洲拟菱形藻、花形拟菱形藻、靓纹拟菱形藻、尖细拟菱形藻、海氏拟菱形藻和线形拟菱形藻为我国新记录种。对拟菱形藻各个种类进行了形态学比较研究,并作了形态学种类检索表。本研究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澄清了我国近海海域拟菱形藻的种类组成,并提供了各种类的形态学特征和照片,使我国拟菱形藻的分类学研究与国际最新进展相一致,有利于我国研究结果与国际的交流,同时为拟菱形藻相关工作提供最基础的种类鉴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