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疼痛和瘙痒的反复发作,难以治愈,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危害其身心健康。据统计每五个成人中就有一个正遭受着疼痛带来的痛苦,慢性瘙痒的患病率高达22%。目前用于治疗瘙痒和疼痛的药物疗效甚微,在治疗过程中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甚者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另一方面,临床上患者经常会出现痛痒共病的症状,即疼痛和瘙痒同时发生。痛痒共病症状涉及了多个学科,病理生理学机制极为复杂,因此,临床上痛痒共病症状的出现导致研究难度增加,降低了痛痒共病症状的治愈率。本课题组前期利用“一种筛选中药神经活性成分的细胞膜固相色谱法及其应用”专利技术,成功从传统中药苦参中筛选出神经活性成分——槐果碱(Sophocarpine,SC)。本论文通过建立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ICD)和过敏性接触者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小鼠模型,通过观察它们的行为学差异,比较两种皮炎模型的炎症反应强度,选出适合用于研究痛痒共病的动物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探究SC对痛痒共病模型的止痒和镇痛作用及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发安全有效、机制明确的创新药物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方法:实验第1部分为痛痒共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利用方形酸二丁酯(Squaric acid dibutylester,SADBE)分别制备小鼠ICD和ACD模型。在激发前和第一、二、三次激发24 h后,进行自发性行为学录像和痛觉过敏实验、小鼠面颊拍照并评分、皮肤厚度测量、超声成像实验。在第二次激发24 h后,取小鼠皮肤,进行H&E染色,并用RT-qPCR、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L-1β、TNF-α、CXCR3和CXCL10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实验第2部分为槐果碱对痛痒共病小鼠的止痒和镇痛作用研究。雄性C57/BL6小鼠8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5 mg/kg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M)阳性对照组,30 mg/kg辣椒平(Capsazepine,CPZ)阳性对照组,SC 60 mg/kg、30 mg/kg、10 mg/kg组。建立痛痒共病小鼠模型,实验第10天,灌胃给药,60 min后进行行为学录像,连续录像2 h。录像结束后,对小鼠面颊拍照并评分、测量皮肤厚度,然后取小鼠激发侧皮肤,用RT-q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皮肤中IL-1β、TNF-α、CXCR3和CXCL10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同时取小鼠激发侧的三叉神经,检测三叉神经中TRPV1、TRPA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雄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异硫氰酸丙酯(Allylisothiocyanate,AITC)组、AITC+SC组、辣椒素(Capsaicin,CAP)组、CAP+SC组。适应性训练7天后,AITC+SC组和CAP+SC组灌胃给予10 mg/kg SC,空白对照组、AITC组、CAP组灌胃给予等量生理盐水。60 min后,AITC组、AITC+SC组面颊皮内注射10μL 1%AITC,CAP组、Cap+SC组面颊皮内注射10μL1 mg/kg CAP,空白对照组面颊皮内注射10μL7%Tween-80,记录小鼠30 min内的擦拭和搔抓行为。结果:实验第1部分为痛痒共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实验结果显示:(1)ACD组小鼠的自发性擦拭行为在第二和第三次激发24 h后明显高于ICD组,搔抓行为在每次激发24 h后均明显高于ICD组。(2)每次激发24 h后,机械性刺激和52℃热刺激引起ACD组小鼠的不适反应明显强于ICD组。(3)与ICD组比较,ACD组小鼠面颊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结果显著升高,皮肤明显增厚。ACD组第三次激发24 h后,小鼠面颊皮肤角质层增厚133%,真皮层增厚185%。(4)ICD与ACD小鼠均发生皮肤表皮角化,炎症细胞浸润数目显著升高,且ACD比ICD小鼠严重。(5)ACD组小鼠皮肤IL-1β、TNF-α、CXCR3和CXCL10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ICD组。因此,后续研究选用疼痛和瘙痒行为较强并能引起严重炎症反应的ACD小鼠模型作为痛痒共病模型,用于治疗痛痒共病药物的研究。实验第2部分为槐果碱对痛痒共病小鼠的止痒和镇痛作用研究。实验结果显示:(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擦拭和搔抓面颊的次数显著性上升,面颊红肿、结痂、皮肤厚度及PASI评分结果均显著性增高;与模型组相比,SC各剂量均能有效地降低模型组小鼠擦拭和搔抓面颊的次数,并显著性降低小鼠的皮肤增厚情况和降低PASI评分结果。(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肤中IL-1β、TNF-α、CXCR3和CXCL10基因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性上升;与模型组比较,SC各剂量组小鼠皮肤中IL-1β和TNF-α基因和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CXCR3和CXCL10基因和表达量无显著性变化。(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三叉神经中TRPV1、TRPA1基因及蛋白表达量显著性上升;与模型组比较,SC各剂量组小鼠三叉神经中TRPV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显著性下降,SC 60mg/kg和10mg/kg剂量组小鼠TRPA1基因和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4)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ITC组小鼠擦拭和搔抓次数显著性增加,而CAP组小鼠仅擦拭次数显著性增加;与AITC组比较,AITC+SC组小鼠擦拭和搔抓次数显著性降低;与CAP组比较,CAP+SC组小鼠擦拭次数显著性降低。结论:1)ACD模型小鼠的自发性疼痛和瘙痒行为、痛觉过敏反应、炎症反应均高于ICD模型小鼠,其差异可能与IL-1β、TNF-α、CXCR3和CXCL10的差异表达有关。ACD小鼠模型更适合作为痛痒共病小鼠模型,用于治疗痛痒共病症状药物的研究。为镇痛止痒药的研究提供了合适的动物模型。2)SC对痛痒共病小鼠具有显著的止痒和镇痛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炎症和抑制TRP通道的表达有关,表明SC通过调控炎症因子和TRP通道等多个靶点,产生强大的止痒和镇痛作用。为阐明槐果碱治疗痛痒共病的药效及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临床上治疗痛痒共病症状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