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电影诞生以来,“文艺片”以独特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成为促性电影语言进步革新的片型之一,在世界电影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政策体制,“文艺片”在我国并没有发展成为电影类型之一,学界也缺少对“文艺片”明确清晰的定义,但这些因素并未影响大众对于“文艺片”的熟悉。纵览中国电影史,“文艺片”作为一种现象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杂糅渐变的轨迹。自20世纪90年代以独立电影的面貌出现,经历了地下电影、作者电影等阶段,在新世纪之后,随电影产业化进程的前进,逐渐与市场结合,发展为当下的大众“文艺片”形态。但在这一过程中,华语“文艺片”的生存空间始终没有得到质的扩展,新世纪前十年在国产商业大片的挤压下基本处于“失语”状态,201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有了相对较大的发展空间,其题材、情节、拍摄手法的主流化逐渐引起了观众的注意,融合商业元素的制作宣发更使一部分“文艺片”票房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华语“文艺片”貌似迎来了春天。但从整体而言,大多数“文艺片”依然处于无法收回成本的市场窘境中,其生存情况不容乐观。本文通过梳理华语“文艺片”的发展变化过程,对“文艺片”现象进行界定分析,根据新世纪以来华语“文艺片”的制作、宣发、放映情况,结合当下电影市场大环境,为其生存发展和商业路径提出建议。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简要叙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现状、思路、方法和意义,从总体上明确了本文对象及研究思路。第一章通过归纳整理学界、大众、业界三方对于“文艺片”的看法及定义,在此基础上对本文所要研究的“文艺片”现象进行阐述界定并列出研究对象;进而总结出其在历史流变中形成的审美类型,为本文所研究的华语“文艺片”定下基调。第二章从华语电影整体着眼,由新世纪华语电影的发展概况,逐步深入至华语“文艺片”萌芽、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华语“文艺片”在这一大环境下的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从政治、商业、消费心理三个角度分析影响“文艺片”发展的外部因素,勾勒出素,纪以来华语“文艺片” 的面貌。第三章通过调查收集新世纪以来华语“文艺片”的创作和市场情况,逐层论述“文艺片”选题内容的思想诉求和深度缺失,制作形式的艺术呈现与商业妥协,宣传发行环节的局限粗放和院线放映的惟利不成熟是当下其在市场环境下面临的问题。进而从完善产业格局、培养审美趣味、扶持青年导演三方面阐释“文艺片”的生态建构情况,明确“文艺片”在电影市场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与商业电影横向的比较和与自身纵向的比较,剖析华语“文艺片”身处困境的原因。第四章在上一章探究归纳“文艺片”发展面临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分析,有针对性地从主观创作、受众考量、推介终端、政策制度四个角度入手,首先通过对影片内容、节奏、演员元素的把控,在创作层面有所改善;其次对市场进行细分,结合影片特点和观众审美对影片精准定位;再次,在宣发环节,挖掘片中的商业元素进行线上传播,针对目标观众组织线下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达到最大的宣传效果。并根据影片自身特点和同时段影片的上映情况选定合适档期,在最后一环的院线放映加强宣传,争取最大数量的受众。最后,升至制度层面,从国家政策、专项资金和建立艺术院线三方面对扩大华语“文艺片”的生存空间及商业路径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