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玉米丝黑穗病由丝轴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引起的一种土传性病害,在世界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对玉米生产造成极大危害。本实验前期克隆到一个玉米抗丝黑穗病的主效QTL基因Zm WAK。ZmWAK是一个典型的跨膜的受体激酶,具有胞外的受体结构域以及胞内的激酶结构域。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一对近等基因系——感病自交系Huangzao4和导入ZmWAK的抗病自交系Huangzao4R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丝黑穗病由丝轴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引起的一种土传性病害,在世界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对玉米生产造成极大危害。本实验前期克隆到一个玉米抗丝黑穗病的主效QTL基因Zm WAK。ZmWAK是一个典型的跨膜的受体激酶,具有胞外的受体结构域以及胞内的激酶结构域。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一对近等基因系——感病自交系Huangzao4和导入ZmWAK的抗病自交系Huangzao4R来探索ZmWAK抗玉米丝黑穗病的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经过2014、2015年两年连续的田间接种鉴定,ZmWAK能稳定提高2040%的抗病率。2、丝轴黑粉菌侵入后,抗病Huangzao4R的地中茎表面发生了过敏性坏死(HR-like PCD),使得菌丝不能通过地中茎进入茎尖分生组织,从而引发植物抗病。而感病Huangzao4不能阻止丝轴黑粉菌在地中茎的扩展使得大部分菌丝进入茎尖分生组织,从而引发植物感病。3、Huangzao4与Huangzao4R中发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PCD。丝轴黑粉菌侵入后,Huangzao4的细胞发生了自噬,Huangzao4R的细胞则发生了类凋亡。对于活体营养型的丝轴黑粉菌,促进细胞存活的自噬导致了植物感病,而促进细胞死亡的类凋亡诱发了植物抗病。4、对接种前后的近等基因系的转录组与代谢组进行测定后发现,ZmWAK介导了植物从生长到抗病的转换。接种前ZmWAK促进植物生长,病原菌侵入后ZmWAK抑制植物生长、促进了防御反应。5、以ZmWAK的胞内结构域为诱饵蛋白筛选吉1037地中茎的cDNA文库后,鉴定到ZmSnRK1为ZmWAK的互作蛋白。并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对两个蛋白之间的互作做了进一步验证。ZmSnRK1为植物中维持物质与能量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ZmWAK通过与ZmSnRK1互作维持了植物生长与抗病反应的平衡。6、ZmSnRK1编码了 SnRK1蛋白中的α亚基,与拟南芥的AtSnRK1.1和AtSnRK1.2具有高度的同源性。ZmSnRK1在两个近等基因系间的表达量未发生变化。
其他文献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级联系统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参与调控了生长、发育及胁迫信号响应等众多生理过程。完整的MAPK级联由MAPKKK、MAPKK以及MAPK三级蛋白激酶组成,依赖三级激酶的逐级磷酸化来传递信号。拟南芥MAPK级联系统共有约80个预测的MAPKK,在数量上远远多于MAPKK和MAPK,但是功能方面的研究却还非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是昆虫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遗传标记之一,应用于昆虫系统发育关系重建、种群遗传结构、基因漂流、杂交和生物地理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昆虫纲的两个主要类群,多新翅类和完全变态类,目前为止并没有基于线粒体全基因组数据的高级阶元系统进化关系的研究,并且这两个类群中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亟待补充。因此对多新翅类和完全变态类昆虫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对揭示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以及研究这两个类群复杂的
砷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非金属元素,在土壤中主要以砷酸盐形式存在。砷酸盐与磷酸盐化学结构高度相似,主要通过磷转运休体进入植物体内。砷酸盐进入细胞后被还原为亚砷酸盐,亚砷酸盐与植物螯合肽(PCs)螯合后运输个至液泡,从而减少胞质砷酸盐浓度,减轻砷对植物的毒害。在砷酸盐存在的条件下,植物许多基因,包括磷转运体基因、砷酸盐还原酶基因和植物螯合肽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目前这些关键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仍不清楚。
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系统是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级联信号系统,由 MAPK Kinase Kinase(MAPKKK)、MAPK Kinase(MAPKK)及 MAPK组成,通过三个激酶的顺序磷酸化激活。大量研究表明,植物MAPK级联系统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及逆境响应等诸多生理学过程的调控。拟南芥有80个MAPKKKs、
钾(K)是植物所必需的大量矿质元素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通过钾转运体和钾通道从土壤中吸收钾离子(K+)。拟南芥Shaker钾通道家族成员AKT1作为一个内向整流钾通道在拟南芥根部钾离子吸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AKT1通道活性受钙结合蛋白CBL1/9和蛋白激酶C1PK23复合物的调控,同时也受钾通道调节亚基AtKC1的调控。本论文工作拟通过筛选lks1(cip
热胁迫会引起细胞的热激反应,导致细胞内质网中的未折叠蛋白和错误折叠蛋白的累积,产生内质网应激(ER Stress),引起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植物大多在高温炎热的夏季开花结果,它们不能像动物那样通过自由的活动来规避高温环境的影响,为了应对高温胁迫和内质网应激,进化出了一个复杂而严格的热激反应和未折叠蛋白反应的调控机制。我们研究组前期的研究发现
一直以来,豆科植物如何在结瘤过程中维持平衡状态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研究报道,豆科植物结瘤的自调节机制(AON)能够通过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之间的信号传递以维持结瘤数目的平衡。除了这种长距离的自调节之外,人们推测在植株地下部分也存在一个未知机制来调节并维持结瘤的平衡,然而目前还没有报道。MtDM2(与百脉根LjSymRK是同源蛋白)是亮氨酸重复(LRR)的类受体激酶(LRR-RLK),处于M
趋磁细菌只能在低氧条件下大量吸收铁并在胞内合成纳米磁小体。本研究以趋磁螺菌Magnetospirillum gryphiswaldense MSR-1为材料,首先采用转录组学方法,寻找不同溶氧条件供试菌株细胞代谢的显著差异,随后重点探讨了 MGMSRv22046蛋白与细胞生长、磁小体合成的关系及其在低氧条件下启动和调控异化型反硝化途径的特征。通过严格控制自动发酵罐相对溶氧可使MSR-1合成与不合成
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Ramat.)Kitamura]具有悠久的栽培和文化历史,是集观赏、食用、茶用、药用于一身的重要花卉,广泛应用于切花、盆花和景观环境美化中。长期的自然选择使植物进化出一系列的生存策略来面对干旱等逆境,菊花地下茎的发生是体现植株适应逆境环境、无性繁殖以及植株再生等能力的关键因素。地下茎的形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但有关菊花地下茎数量和形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激活自身的免疫反应来抵抗病原菌的侵染,由于不具有动物那样可移动的免疫细胞,植物进化出了自身独特的免疫机制,包括由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引起的免疫反应(PAMPs-triggered immunity,PTI),和由病原菌效应因子引起的免疫反应(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植物通过这两种免疫反应信号转导途径引起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进一步诱发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