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国内翻译教学的研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许多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视角深入探讨各种教学方法和翻译理论,以便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多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翻译人才。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尤为重要。对比分析理论的作用是通过对母语和目标语的比较,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以此解决学生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错误。Charles Fries首先提出将对比分析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探讨提高翻译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本科院校中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文学、诗歌等为研究题材的。针对高职层次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英翻译教学的实证研究却极少。因此,笔者试图将对比分析理论应用到高职汉英翻译教学中,并希望通过准实验研究验证其可行性及有效性。该实验在山东杏林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为期17周。实验包括四个步骤:1)前测。在实验开始前,笔者对所教授的四个班的学生进行了翻译能力测试,目的是选出两个水平相当的班作为实验对象。测验结果表明一班和二班翻译水平无显著性差异。随机选取一班为控制班,二班为实验班。一班人数为43人,二班41人。2)教学过程。两个班所用教学材料相同,教学时间也相同。不同的是控制班采用传统教学法,而实验班采用以对比分析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法。3)后测。17个教学周后,同时对两个班进行后测。为了保证前后测的可信性,后测试题在内容、难度及结构上都与前测一致。4)问卷调查及访谈。后测结束后,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主要目的是调查学生对翻译教学、翻译学习的兴趣与态度,以及这一学期的收获。笔者将所获得前测、后测、问卷以及访谈的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翻译能力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后测成绩高于控制班并呈显著性差异。问卷及访谈结果表明:教学方法的不同导致两个班学生对待翻译学习的态度有明显差异,实验班学生兴趣较高,且综合翻译技能高于控制班学生。最后,作者对本研究进行总结,阐述了本研究的发现和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