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nurgul2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方法学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针药结合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期望进一步规范临床疗效,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台湾中医门诊治疗,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60例慢性盆腔炎疼痛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针刺+中药)和对照组(单纯中药)两组,每组各有30例。每日治疗1次,1个月为1疗程,观察2个疗程。采用中医症状量化评分量表和局部体征评分量表进行评定,同时检测阴道清洁度及盆腔积液和炎性包块情况。观察其疗效,并进行安全性检测。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图形的制作采用软件Graph Pad Prism4.03完成。结果本课题共收集合格受试者60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18岁~55岁,病程1年~6年。其中试验组30例,平均年龄33.55±6.75岁,平均病程4.28±1.58年;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为34.48±5.88岁,平均病程为5.04±2.02年。试验组采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中药治疗。二疗程治疗后,两组均可明显降低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综合评分、证候评分、局部体征评分以及下腹疼痛、腰骶疼痛、带下异常等主要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均有统计意义(P<0.05)。说明针刺联合中药可以有效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对下腹疼痛疗效显著。二疗程治疗后,两组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情况疗效经X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提示:针刺联合中药可以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情况。临床疗效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综合疗效的总有效人数分别为26例、18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6.7%、60.0%;两组临床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63.3%;两组局部体征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70.0%。两组上述方面的疗效与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可见,针刺联合中药可以提高患者的综合疗效、临床证候疗效和局部体征疗效。结论采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能明显减轻患者下腹胀痛、腰骶酸痛等症状,缓解子宫及附件粘连、压痛情况。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其他文献
供精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 Using Semen From Donor)简称AID,也称异质人工授精、非配偶人工授精,专指用丈夫以外的第三人的精子进行人工授精(包括体内和体外),使
课程内容的文化选择在传统“课程开发”的视野中,是一个“选择什么”的问题,但在“课程理解”的视野中,还必须同时考虑“选择的释放效果”,也就是课程与教学的互动以及由这种
目的:观察针刺阴阳跷脉腧穴对脑卒中肢体痉挛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肌张力及脑干、脊髓颈膨大、腰膨大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1(GAT-1)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针刺跷脉腧穴对改善脑卒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企业普遍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公司制改革之后,企业的内部保卫组织就转变为现在的内保部门。内保部门承担着消防安全管理与内部治安保卫的职能,
痛经是妇科门诊中常见疾病且治疗棘手,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口服或肌注镇痛药物,但这些治疗一般只能暂时起到镇痛的作用,对长久的临床疗效不理想,每次经期都要用镇痛药,长期使用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出现的特殊群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而产生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成
目的:观察血塞通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材料与方法: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对照的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6例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患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实体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但也因此产生了新的问题。基于此,论文侧重分析了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新的思路,从而使得资产能够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叶或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临床资料和经验体会。方法总结1996年6月~2007年7月间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后并发支气管胸膜瘘(BPF)65例。其中男∶女为54∶11
1978年地区文物普查队于崇礼县石嘴子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84年5月地、县文物工作人员对该遗址又进行了复查。遗址位于石嘴子村南200米的梯田上,破坏较为严重,中部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