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地质遗迹博物馆形态设计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oliang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质遗迹博物馆是以展陈重大地质变迁活动及其在当今遗留的重要场景与事件为主题的博物馆。在遗迹保护观念日益增强和灾后注重人性关怀建设的双重力量推动下,以地质遗迹为主题的专门性展陈建筑已成为当代博览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博物馆的一个分支,地质遗迹博物馆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其建筑形象最直观的表征着遗迹独特的自然风貌并起到对地质事件的纪念作用。由于地质遗迹博物馆在我国属新兴的博物馆类型,其创作实践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致使在大规模快速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盲目追求建筑形态标新立异、建筑形态与陈展主题脱节等问题。究其实质,是对于地质遗迹博物馆形态设计策略与设计手法缺乏科学的研究。因而,对于地质遗迹博物馆形态设计开展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正是基于地质遗迹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建筑中独有的一支,正在逐渐崛起并有良好发展趋势的前提,以当代地质遗迹博物馆建筑形态设计为研究对象,深层剖析地质遗迹博物馆与其他类别博物馆的共性与特性,从而明确地质遗迹博物馆建筑的本质特点与个性,进而挖掘其对建筑形象的特殊需求,结合深入探究优秀作品的设计思想,分析创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紧密抓住地质遗迹博物馆建筑形态与主题、环境和场景氛围三个要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宏观设计理念层面上分别提出“寓意无形——隐喻化的主题表达、自然勃发——多样化的形态塑造,以及原真再现——情景化的场所营造三个清晰有力的设计策略,并依据设计理念在具体实施层面契合地质遗迹独有的物化形态、质感肌理及特殊的形成过程,从地质特征的静态摹写、地质印记的感知传达、地质运动的情境转译三个角度总结归纳其形态设计手法。  地质遗迹博物馆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形态设计对于其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奠定了其功能、空间、环境的基调。本文希望从地质遗迹博物馆纷繁复杂的建筑形态表象中梳理出清晰有力的设计理念,深入探究其设计策略与设计手法,以期为今后地质遗迹博物馆形态创作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思考方向及相应的设计手段。
其他文献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它的发展也推动了旅游旅馆的快速、大量的建设。目前,我国环渤海地区的旅游业已进入快速的发展阶段,游客数量大幅度增加,游客的住宿需求
我国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速度之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汇聚到大中型城市当中,人口给城市所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建设方式的发展让高层住宅逐渐成为我国大中型城市居民居住
空调系统的广泛使用加剧了建筑制冷能耗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能源问题日趋紧张,这使得被动式建筑设计逐渐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夜间通风降温技术由于其具有节能效果明显、在
近年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发,人为灾害也有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发生在城市中的各类灾害,由于城市的人口和物质集中的趋势,造成城市主体在灾害面前显得越来越脆弱,经常由于各类
疗养院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类型,承担着民众康复治疗休养的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使得我国民众的亚健康问题愈发严重,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科学技
从廉租房政策的提出至今,我国的廉租住宅建设已经历了十多个年头,并有效解决了我国城镇中相当一部分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然而有的住并不意味着住得好、住得舒适。当前,我
学位
我们正身处于技术无所不在的时代,技术几乎决定着一切,拥有既可敬又可怕的决定性力量,技术缔造了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也践踏了万物生息的地球家园,技术的建设力与破坏力在同时增长
我国大城市正在陆续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化日趋严重、少子化格局明显、高龄化呈上升趋势、中心城区与郊区老龄化发展不平衡成为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的大城市的养老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