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家语》是一部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原书二十七卷,久佚。今本十卷,系魏王肃收集整理。《孔子家语》长期被视作伪书。随着本世纪以来大量出土文献的面世,人们开始反思《孔子家语》的真伪问题,逐渐确定了该书不伪的主流看法。本文从历代各类书目著录入手,立足于今天各大图书馆(尤其中国国家图书馆)现存《孔子家语》各类版本,逐一梳理历代《孔子家语》的版本流传脉络,以期获得对于该书的刻印、流传、演变等问题的新认识,从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孔子家语》及早期儒家思想,提供基础性的依据。本文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孔子家语》研究综述。《孔子家语》近期研究包括七方面内容:一、出土文献与《家语》的成书、流传等研究;二、王肃研究与《孔子家语》研究;三、《孔子家语》与孔子、儒家等相关研究:一是关于孔子的研究,二是《家语》与孔门弟子关系的研究,三是魏晋孔氏家学研究;四、《孔子家语》单篇文本的深入研究;五、《孔子家语》版本研究与文字考订;六、对《孔子家语》相关研究的介绍与概述;七、《孔子家语》注译、整理成果。第二部分,历代《孔子家语》版本著录。本文考察了历代史志书目、官修书目、家藏书目对《孔子家语》的著录情况,以期整体把握该书历代的流传脉络。第三部分,历代《孔子家语》版本叙录。明代之前,各类书目反映的《孔子家语》版本较为简单,只出现了四种卷数的版本系统:27卷本、21卷本、10卷本、3卷本;出现王肃和王广谋两位注释者。此一阶段的《孔子家语》版本,大概有白文无注27卷本,王肃注21卷本,王肃注10卷本,以及王广谋句解3卷本等有限的几种。现存最早版本为元至正27年(1367)刘祥卿家刻本《新编孔子家语句解三卷》。明代流传至今的《孔子家语》版本有以下十四类:(一)白文无注本,(二)元王广谋《标题句解孔子家语三卷》,(三)刻印单位不明之明刻十卷本,(四)明毛氏汲古阁刻本《孔子家语十卷》,(五)明何孟春注《孔子家语八卷/三卷》本,(六)明嘉靖黄鲁曾刻本《孔子家语十卷》,(七)明嘉靖陆治补校《孔子家语十卷》本,(八)明吴勉学校刻《孔子家语十卷》本,(九)各种五卷本,(十)卷次异常(不分卷、两卷本、一卷本)之刻本,(十一)何栢斋评点《孔子家语、集语十卷》本,(十二)明吴嘉谟《孔圣家语图十一卷》本,(十三)明何棠评《家语十卷》本,(十四)明陈际泰《新刻注释孔子家语宪四卷》本。清代《孔子家语》版本有十一类,包括《孔子家语十卷》本,汲古阁刻本及衍生本,清姜兆锡《家语正义十卷》本,清孙志祖《家语疏证六卷》本,清卢文弨《校补何孟春注孔子家语八卷》本,清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十卷》本,清范家相《家语证伪十一卷》本,清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十卷本,“子书百家”本《孔子家语十卷》,清刘世珩《孔子家语十卷札记一卷》,卷次异常(五卷、二卷、一卷、四卷、四十卷)之《孔子家语》版本等等。其中尤为流行的是十卷本,汲古阁本,卢文弨校补本和刘世珩札记本。这一阅读趋势一直持续到近现代。从文献内容看,此类版本包括注释本、选注选评本、韵读本、节略本、辑佚本、集注本等几类。近代版本,按出版单位划分,大概包括上海中华书局、湖北崇文书局、上海扫叶山房、上海商务印书馆及其他出版单位等各家版本;从文献形态来看,大体可分为单刻本、丛书本等。现代版本,大体包括影印本,白话注释翻译本,白文标点本,研究性再生著作(如专书索引)等四类。海外部分《孔子家语》版本有影印本、白话注释翻译本和《孔子家语》专书索引。日本刻印的《孔子家语》版本,有五类:《孔子家语》刊印本,注释类著作,评论性著作,对《孔子家语》各类问题的考辨性著作和《孔子家语》的日文译本。通过对《孔子家语》版本的叙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孔子家语》文献价值重要性的认识,把握古典文献的演变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