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非拔牙矫治牙颌结构变化的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是以磨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牙合)、闭锁(牙合)为特征的一类错(牙合)畸形。由于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独特的牙颌结构特征,以及其对颞下颌关节功能、牙周组织健康和对其他口颌功能的影响,加之其临床治疗的独特点,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20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不拔牙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2×4矫治法与常规方法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后上下颌骨位置、软组织的变化,同时对非拔牙矫治前后该类错(牙合)的上下颌骨及软组织改变进行综合评价,其结论如下:
1.在矢状向,矫治后SNA稍有减小,SNB和SNP均有增大,差异无显著性。
2.矫治后ANB角由治疗前5.48°减小到治疗后的4.56°,平均减小0.92°,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
3.治疗后上下颌骨垂直向变化不大,下颌平面角稍有增大。
4.从软组织的测量结果看,治疗后下唇到审美平面的距离明显增加,平均增加1.35mm,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
5.上口裂点到切缘的垂直距离(Stom-UIE)在治疗后明显减小,由治疗前的4.85mm减小到治疗后的2.98mm,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
为了剔除生长发育对正畸移动牙齿的影响,实际观察上下颌牙齿及齿槽的改变。我们对20例安氏Ⅱ类2分类治疗非拔牙矫治患者矫治前后的X光片进行结构重叠,测量其变化。得出如下结论:
1.2×4矫治技术组上切牙平均压低了1.24mm。而传统方法治疗组上切牙平均伸长了0.18mm。2×4矫治技术组上颌磨牙伸长0.91mm,而传统治疗组上颌磨牙伸长1.85mm。2×4矫治技术组上颌磨牙根尖在治疗后向近中移动0.69mm,而传统治疗组则为上颌磨牙根尖向远中移动0.96mm。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2.将2×4矫治技术组与传统治疗组中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的测量项目(共20项)进行合并计算,结果显示:1)上颌齿槽的变化:A点后移0.51mm。
2)上切牙的变化:切缘平均前移5.57mm。上切牙根尖向后移动2.02mm,向下移动平均1.18mm。上颌切牙治疗前后成角平均20.03°表明上切牙冠向唇侧移动、根向腭侧移动相一致。
3)上磨牙的变化:上颌磨牙治疗后有少量伸长,水平向变化不大,治疗前后上颌磨牙成角2.71°。
4)颌齿槽的变化:治疗后B点平均上移0.96mm和后移0.62mm。
5)下切牙变化:治疗后下切牙牙冠平均前移5.19mm,根尖向后平均移动2.01mm,治疗前后下切牙成角平均20.42°,说明下切牙牙冠唇移,根尖舌移。@下切牙牙根(牙合)向移位1.41mm。
6)下磨牙的变化:治疗后下磨牙平均升高2.07mm。在前后向,下颌磨牙发生近中移动,牙冠向近中移动0.85mm,牙根向近中移动2.58mm。与此同时下颌磨牙成角2.8°(L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