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小民族”文学在中国的译介(1909-1927)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bu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仅包括中国原创文学,也包括翻译文学。目前中国对于翻译文学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西方文学、日本文学及俄罗斯文学的研究,而对于世界文学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弱小民族”文学的翻译研究,目前还少之又少。中国对于“弱小民族”文学的翻译肇始于二十世纪,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高潮。笔者从《域外小说集》、《小说月报》和《新青年》中收集了当时国内译介“弱小民族”文学的第一手资料。后两份期刊是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两份杂志。在统计、分析数据后,发现对于“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高潮,之后便逐渐低落。这并非一个偶然的现象。论文着力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译介“弱小民族”文学的起落。  笔者将多元系统论应用于分析过程中,指出翻译文学作为一个系统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与其它各种社会符号所组成的系统一起存在于中国文化这个大系统中,并且受到文化这个大系统内其他子系统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学、文化等各个方面。通过探究1909-1927年间中国社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以及近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笔者分析了为何当时译者们选择翻译了“弱小民族”文学。  在本文中,笔者着重分析了两类子系统,其一为社会历史情况这一系统的影响。当时世界上的民族主义运动如火如荼,民族主义也被先进的知识分子介绍到了中国,并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此外,中国将自身定位为“弱小民族”,因而遭受了列强的欺侮后,转向其他“弱小民族”寻求心理上的共鸣.而这些“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中描述了其遭受的灾难以及人民的反抗与斗争。翻译者们希望借此激励国民奋起为民族而斗争。其二为中国原创文学的需求。翻译“弱小民族”文学的这一高潮期也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转型期,中国文学迫切需要从外国文学中吸取养分,翻译便起到了媒介的作用,将“弱小民族”文学中对中国文学发展有益的东西传播进来。其中“弱小民族”文学中的问题小说以及乡土小说对中国新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一些作家的作品受到了特别的重视。笔者用了专门的章节,结合上述两类子系统,对这些作家及其作品作了更细致的分析。  以多元系统论观点研究翻译文学其实是文化转向的需求,文化研究可以为翻译研究开拓更广阔的视界。巴斯赖特指出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这两个领域的交叠对于翻译研究非常重要,不应被忽视。文章将“翻译学派”的这一理论倡导应用于实际,从社会价值与文学价值两方面分析解释了中国文人在1909-1927年间为何译介“弱小民族”文学。这同时也为中国翻译研究关注“弱小民族”文学翻译进行了新的尝试。
其他文献
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在全国推行十多年来,监理工程质量明显提高.但是,监理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形势无明显好转,事故时有发生,有的事故仍十分严重.如:去年10月25日,南京电视台演
期刊
双关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文学作品中大量双关语的使用为其语言增色不少。双关语的双重语义及其在文中所引起的各种修辞效果使得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正
这里不是影楼,也不是咖啡馆,工作室的概念对它来说也有些狭隘,这里是一个可以放松、可以小憩的地方。门店代表:拾花摄STUDIOS(重庆)设计特色:简约LOFT风,文艺青年范儿,咖啡文
期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向,即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也就是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用英国著名学者Susan Bassnnet的话说,翻译研
批评话语分析(CDA)是近三十年内兴起的一种基于文本的话语分析方法。它旨在透过话语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权力分布和不平等关系,以及这些不平等权力是怎样被维持或抵制的。语言学
为了取得建立街道居民组织的经验,本市于1952年年底在东单、东四、西单、宣武等4个区的4个派出所辖区重点试建了22个大、小型居民委员会。十个多月来,这22个居民委员会的工作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广告口号汉英翻译的特定标准和原则,从而指导译者使广告口号的英译遵循目标语同类文本的规范并获得英语读者的接受。  本文主要以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
期刊